宣统元年(1909年)大清银行兑换券改中国银行东三省壹圆,专业名称叫做兑换券,实际上清末百姓依旧称之为银票。 李鸿章像券原是大清银行的银元兑换券。宣统三年三月,呈准度支部,以该票质好不易作伪,乃加“每元付给拾角”的章于其上,由营口、奉天、长春等分行发行,以收回原发的小银元票(特字票填写)。大清银行李像券只在东北发行。 1912年民国初创,东三省发行黄帝像“监督之印”东三省通用每圆付拾角小洋券,收回大清银行的银元兑换券。所以实际上这是民国时期的钞票。 民国四年(1915)中国银行东三省分行分支机构增加到奉天分号、营口分号、吉林分号、黑龙江分号(齐齐哈尔)、哈尔滨分号、大连分号、安东分号、铁岭分号、锦县分号、辽源分号、黑河分号、新民府分号、长春分号、榆关汇兑所、公主岭汇兑所、西丰汇兑所、呼兰汇兑所、留守营汇兑所、绥化汇兑所、巴彦汇兑所、宁古塔汇兑所、法库汇兑所、兴城汇兑所、洮南汇兑所、庄河汇兑所、盖平汇兑所、扶余汇兑所、海伦汇兑所、沟帮子汇兑所、大孤山汇兑所、辽阳汇兑所等三十余家。 中国银行兑换券无年份丙种东三省地名壹圆券的发行,正好满足了中国银行在东三省各地设分支机构,清理前清各省官银钱号分支旧券的需要。此券为1913年4月美国钞票公司印制。职章为“总裁之印”,背面为总裁李士伟和总司券范磊英文签名,发行时间为1915年4月15日至年底。因为有“过渡性质”,发行时间短,发行数量少,旋即发行东三省地名黄帝像券回收该券。该品种为李鸿章像券的关门之作,备受关注。 李鸿章像券原是大清银行的银元兑换券。中国银行李鸿章像券的诞生就是一部浓缩的“民国初期历史”。国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中经历过“兑现纸币”(称为兑换券)、“不兑现纸币”(民五北洋政府停兑令后所形成的“京钞”)和“非兑现纸币”(1935年11月后的“法币”)三个阶段,也以李像券的资格为最老。中国银行李鸿章像券的每一个版式都是中国纸币中的“大珍品”。 辛亥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爆发。各地革命人士和地方官员纷纷响应这次革命;不少地方除了被革命人士克复外,多处地方官员也站出来表态并宣布独立。 大清银行是一间官商合股的银行,全国各地的分行支构众多。这时候,大清银行商股的股东们都意识到:政权的更替将会对他们在大清银行的股份投资上构成重大损失的威协,这个投资风险的危机意识,令大清银行商股的股东们意识到必须立即采取保障他们投资利益的行动。 1911年11月5日,大清银行商股的股东们在上海成立了名为“大清银行股东联合会”的组织,以联合众多大清银行商股股东的力量来保护自身在大清银行股份上的投资利益。后来,这批商股股东们察觉“大清银行股东联合会”这个组织名称,并未能够将他们与满清政府划清界线和清楚地表明他们是投资者的商民身份。 1911年12月4日,大清银行商股的股东们将原来“大清银行股东联合会”更名为“大清银行商股联会”这样的组织名称,既可以与满清政府划清界线,也迎合将来新政府的政策安排。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于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同时设国都于南京。这时候的南京政府,一切由头开始,尚未设有属于政府的中央银行机构,大清银行商股的股东们也瞄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1912年1月初,大清银行商股股东们以“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的名义上书孙中山先生,指出新政府既已成立,市面金融尚在彷徨阶段,设立一间国家性质的中央银行已事不宜迟。并表明大清银行是清政府之中央银行机构组织,政局既已有取而代之之势,理应承接正统,建议将原有之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并重新组织作为新政府的中央银行;况且大清银行于全国的分行支构众多,遍布甚广,业务成熟稳健,又有代理国库业务的良好经验,是改组成新政府中央银行的最好基础。 1912年1月24日,孙中山先生授权政部以书面批复“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同意将原有之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同时,委任吴鼎昌,薛颂赢为正副监督,前往上海办理成立中国银行事宜。 1912年1月28日,“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在上海召开股东大会,决定由股东会成员组成“中国银行临时理监事会”,负责协助南京政府委派来的正副监督制订成立大清银行清理处等事宜,并予“中国银行临时理监事会”有管理中国银行一切事务之权力。 1912年2月1日,中国银行首次以中国银行的名义在上海《申报》刊登,定于1912年2月5日在上海汉口路三号大清银行旧址举行仪式,并同时对外开始营业的广告。 同一天,大清银行亦在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则经“大清银行股东联合会”共同议决后,大清银行将于1912年2月2日起收帐,停止营业,并且实行清理业务的广告。1912年2月5日上午十时正,中国银行在上海汉口路三号大清银行旧址举行成立大会,由财政总长陈锦涛及中国银行首任监督吴鼎昌主持开幕典礼,监督吴鼎昌推荐了前大清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宋汉章出任该行第一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