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刷陈小春版的《鹿鼎记》,每当看到韦小宝甩出一沓银票收买人心时,我总在想,现代汇票、支票都有一堆防伪手段,韦小宝送给别人的银票就简简单单一张纸,去钱庄真的能兑到钱吗? 银票,现代通常认为是能够进行兑付的票据,相当于“银行承兑汇票”,即由付款人委托银行开据的一种支付票据,银行有见票即付的义务。早在唐朝,具有类似功能的“飞钱”就已经出现在唐人的日常生活中了。当时各地方政府收缴的税金都需要集中到长安,即使福建、广东这种偏远之地也要千里迢迢将税金运去长安。同时长安发达的贸易市场也吸引福建、广东的商人将物品运到长安出售,再将赚来的金银运回老家。大量远距离的金银运输不仅不方便也不安全,于是“飞钱”应运而生。 商人在长安赚的金银可以存在各省的驻京办,换取驻京办开据的取款凭据——“飞钱”,只要随身带着“飞钱”回乡,人们即可在地方政府兑换到金银,而各地政府也可直接使用驻京办储存的金银上缴税款,大家各得便利。 到了宋朝,“便钱”承担了这个功能。宋元时期的学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就记录了“便钱”的使用情况: 先是,许商人入钱左藏库,以诸州钱给之,而商旅先经三司投碟,乃输于库,所由司计一绪私刻钱二十。开宝三年,置便钱务,令商人入钱者诣务陈碟,即日華至左藏库,给以券,仍救诸州,凡商人贵券至,当日给付,不得停滞,违者科罚。自是无复停滞。至道末,商人便钱一百七十余万贯;天禧末,增一百一十三万贯。 在明中期到清前期阶段,我们所熟知的钱庄、票号就已经产生了,“会票”“银票”的名称也随之产生,民国时也称“庄票”。这些票据在继承了“飞钱”“便钱”兑付功能的同时优化了金融功能,由民间独立开展金融业务。所以在康熙年间,通过持有“银票”到钱庄兑换金银,这样的交易手段应该是存在的。 既然兑换成为可能,那我们拿着银票就能兑到钱吗?银票并没有水印、磁条、随机码等防伪标识,钱庄要怎么判断银票真假、可以兑换呢? 现代票据的验真手段,其实有不少是从古代银票的防伪手段发展而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历久弥新的防伪术。 现代纸币、支票、承兑汇票都会使用专用纸,通过印入水印、埋入金属线等方式做好物理防伪标记。过去虽然没有埋入金属线的技术手段,但印制银票的纸也都是专用纸。普通纸使用竹子、木材、棉麻等材料,切碎、蒸煮再臼捣成浆,用抄纸器抄出纤维,烘干制成纸张,这种纸通常不耐使用、不易储藏。制作银票的纸一般采用楮纸或是桑皮纸,其特点都有耐用、耐存。例如楮纸,一般使用楮树树皮在石灰水中漂白软化后再碾压而成,相较普通纸来说,纤维没有破碎,更加完整,因而也更不容易破损。一般钱庄都会固定采购品质较好的楮纸作为专用纸。清末民初时,有些钱庄还会在专用纸上加注水印,如山西日升昌票号经常有专用纸的采购和制作记录。日升昌选用专用纸印上红格绿线和“昌”字水印,制成具有特殊标志和手感的专用汇票纸,作为其物理防伪方式。 钱庄在自己银票正面或背面都会画上花样繁杂的图样。TVB中的银票只有框线和字符,显然是道具师傅偷了懒,若是真的拿去兑换,立马就会被抓。钱庄设计的繁杂花样除了让银票票面更加美观外,更重要的是,复杂花纹还有防伪的功能。 从花样方面来说,各个钱庄都会设计自己独有的花纹,在大图案中嵌套小图案,或是在图案的特定位置加粗刻画、画错、画重作为自己的暗记。现代版纹防伪技术的缩微、地纹、团花、花边技术,其实在古代已经得到成熟的应用了。 从印刷方式来说,银票通常采用凹版印刷。凹版的刻制比较复杂而且更容易控制印刷的结果。在刻版时,同样粗细的线条如果刻得深则印出的墨层厚、颜色深,刻得浅则印出的墨层浅、颜色淡。因此,在刻版时主动选择纹路的深浅、大小,可以印出不同的图案效果,这作为钱庄判断银票真假的方法之一。为了防止仿刻,钱庄还会将花样分开,多版雕刻,不仅刻版之间的接缝是钱庄的特定标记,而且复杂的套印技术也让一般造假者望而却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