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载栉风沐雨,105载风华正茂。从民国初设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建省办经济特区,从建设国际旅游岛到建设海南自贸区自贸港,海南中行在琼州大地上历经风雨,砥砺前行,以一个个具有浓厚中行色彩的海南金融故事,在海南金融业发展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闪亮的“中行红”。 跨越百年,再次回首那筚路蓝缕的时代。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在上海成立。1914年11月13日,中国银行琼州分号成立,是中国银行的第一批分支机构,先后行使中央银行、国际汇兑银行的职能,成为当时稳定海南经济金融的重要力量。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2月,海南岛沦陷,琼州办事处先后迁到湛江广州湾、香港、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1日,琼州办事处正式复业。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6月9日,新生的中国银行琼州办事处更名为海口支行,复业初期的主要任务就是稳定经济,全力以赴回笼外汇、黄金和光洋,强化外汇管理工作。 1952年,中国银行国内分支机构并入中国人民银行,海口支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海南行政区分行国外业务部,对外仍保留了中国银行海口支行的牌子,主要行使外汇管理、服务华侨和侨汇等职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1979年3月,中国银行体制改革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同年8月,中国银行海口支行结束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历史,走上了自主经营的发展道路;1981年9月,海口支行改称为海口分行,对外挂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海南分局和中国银行海口分行两块牌子。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迎来了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历史发展机遇。1988年5月,海口分行升格为管辖分行,由副厅局级升为正厅局级机构;1992年7月,海口分行更名为海南省分行。1993年12月,伴随着全国金融体制改革,海南中行开始从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依托中国银行国际化优势,海南中行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中发挥了吸引外资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支持马村电厂、富岛化工、美兰机场、世纪大桥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海航引进第一架飞机实现“起飞”;支持海南最早一批5家股份制企业改造和上市;率先支持洋浦成片开发;支持海南最早一批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在海南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成长为支持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 创新是特区精神的核心,也是引领海南中行发展的持续动力。1988年,海南中行成为全国第一家率先实现全辖储蓄存款省内通存通兑的银行;1994年发行全国第一张智能IC卡;1996年,又在全省率先实现对公存款通存通兑;1994年开通电线年建立电子联行清算系统……海南中行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创新服务地方、引领发展,为海南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进入21世纪,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先后进行股份制改造。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6年6月、7月,中国银行H股和A股成功上市。伴随着中国银行股改上市,海南中行落实总行股份制改造的工作要求,持续推进人力资源、组织架构、流程整合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现代金融企业治理的体制机制。 2009年12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中行以此为发展契机,全面探索旅游业态合作新模式,支持亚龙湾、海棠湾等重点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先后支持喜来登、丽斯卡尔顿、希尔顿、康莱德等数十家高端酒店项目,在海南树立起“高端酒店首选银行”的品牌。 产品创新持续涌现。海南中行先后在全省率先开办第一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第一笔保理业务、第一笔福费廷业务、第一笔关税保函、第一笔人民币远期结售汇、第一笔银券通业务、第一笔房地产交易付款保函业务等近百项创新业务,引领着海南金融业的创新浪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