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结膜炎、支气管炎等疾病的症状也会受霾影响而增强,部分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就诊率、入院率也会出现增高。 间接影响则包括,霾的出现会减弱紫外线的辐射,影响人体维生素D合成,导致小儿佝偻病高发,并使空气中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 同时,霾还会影响公众的心理健康,使人产生压抑、悲观等不良情绪等 《指南》将霾污染防护的重点人群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儿童、老人、孕妇等敏感人群。第二类为心肺疾病患者,如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第三类为长期在户外作业的人员,如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 公众面对雾霾,有哪些防护措施?《指南》根据霾的轻重程度给出分别给出了防护建议。 依据《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QX/T 113-2010)规定,霾共分为四级。能见度在5-10公里间为轻微霾,在3-5公里间为轻度霾,在2-3公里间为中度霾。当能见度小于2公里时,就为重度霾。 《指南》表示,公众应关注气象环境部门的空气质量预报,了解当天及今后数天的大气污染状况,根据空气质量和霾预报情况安排出行。 对于一般人群,轻度霾天气时应适当减少户外活动。儿童、老人、孕妇及心肺疾病患者等应当减少外出及户外运动,多在室内运动或调整锻炼时间,尽量避免霾污染高峰时段外出锻炼。 出现中度霾天气时,《指南》表示,一般人群应减少户外活动,避免户外锻炼;外出时可佩戴具有防霾功能的口罩。儿童、老人、孕妇及心肺疾病患者等应当避免外出及户外运动。 《指南》建议,一般人群应尽量留在室内,避免户外活动;必须外出时须佩戴具有防霾功能的口罩;外出回来要及时清洗面部、鼻腔及裸露的皮肤。 儿童、老人、孕妇及心肺疾病患者等应当留在室内;重点人群必须外出时,应当佩戴配有呼吸阀的防护口罩,佩戴口罩前应当向专业医师咨询确认;户外作业人员要佩戴具有防霾功能的口罩。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强调,上述重点人群在回家后,要及时更换衣物、清洗面部、鼻腔及裸露的皮肤。 室内如何防护雾霾?学校、办公室、室内健身场所等,建议配置空气净化器 《指南》强调公共场所应禁烟,公众也不要在居室内吸烟,避免吸入二手烟;做饭时应提前开启和延迟关闭油烟排风,尽量减少燃料燃烧造成的污染,根据天气情况适时进行室内通风换气。 在重度霾天气时,公众应关闭门窗,有条件的家庭同时开启空气净化器;居室内打扫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安装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公共场所,宜在空调系统中配备对细颗粒物有效的空气净化装置;未安装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宜在室内配备空气净化器。 室内人员较多的公共场所,应当根据空气污染程度适时通风换气,并补充过滤去除细颗粒物的新风。 幼儿园、中小学校、办公室、室内健身场所等室内场所,建议配置空气净化器,尽量降低PM2.5浓度。有条件时,这些场所可采用新风装置引入新鲜空气,防止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此外,在中度霾天气时,公共场所应当关闭门窗,最大程度地减少室外空气进入。一旦出现重度霾天气,幼儿园、学校应当暂停室外集体活动并尽量避免室内运动。 上述防护措施不少都与口罩和空气净化器等防护器具有关,公众该如何选购和使用? 《指南》表示,室外活动戴口罩可减少吸入霾细颗粒。霾天气时,室外活动佩戴过滤效率高、带有呼吸阀的防护口罩,是有效减少吸入霾细颗粒的个体防护方式。 公众购买时要综合考虑使用者的脸型和舒适性等因素选用气密性较好的口罩。儿童、老人、孕妇及心肺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应当佩戴配有呼吸阀的防护口罩,佩戴口罩前应当向专业医师咨询确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