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小学校、办公室、室内健身场所等室内场所,建议配置空气净化器,尽量降低PM2.5浓度。有条件时,这些场所可采用新风装置引入新鲜空气,防止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此外,在中度霾天气时,公共场所应当关闭门窗,最大程度地减少室外空气进入。一旦出现重度霾天气,幼儿园、学校应当暂停室外集体活动并尽量避免室内运动。 上述防护措施不少都与口罩和空气净化器等防护器具有关,公众该如何选购和使用? 《指南》表示,室外活动戴口罩可减少吸入霾细颗粒。霾天气时,室外活动佩戴过滤效率高、带有呼吸阀的防护口罩,是有效减少吸入霾细颗粒的个体防护方式。 公众购买时要综合考虑使用者的脸型和舒适性等因素选用气密性较好的口罩。儿童、老人、孕妇及心肺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应当佩戴配有呼吸阀的防护口罩,佩戴口罩前应当向专业医师咨询确认。 首先,把口罩的耳带绕在耳朵上或将头带分别置于头顶后及颈后。用双手的食指及中指由中央顶部向两旁同时按压金属条,使口罩紧贴面部,完全覆盖口鼻。 口罩每次佩戴后,必须进行气密性检查。即双手捂住口罩呼气,若感觉有气体从鼻夹处漏出,应当重新调整鼻夹;若感觉气体从口罩两侧漏出,需要进一步调整头带、耳带位置;如果不能密合,需要更换口罩型号。取下口罩后,应当对折放入干燥密闭的塑料袋中保存。 此外,《指南》还表示,公众应当时更换口罩。若口罩接触过传染性环境或发现口罩部件坏损如鼻夹丢失、头带断裂、口罩破损等时,应当立即更换。不同类型口罩,使用时间不同,酌情更换口罩。 据《指南》介绍,霾天气时,关闭门窗并在室内开启空气净化器一段时间后,室内密闭空间的空气PM2.5浓度会显著降低。 《指南》表示,消费者应明确净化目的,有针对性地选购具有细颗粒物净化功能的空气净化器。要选购符合GB/T 18801-2015《空气净化器》标准的空气净化器。建议选购高洁净空气量、高累积净化量、高能效等级、低噪音量的空气净化器。 《指南》强调,消费者新机使用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明确使用注意事项等。室内开启净化器之前要关闭门窗,保持室内空间的相对密闭性。 空气净化器要开启一定的时间,才能降低室内细颗粒物的污染程度,净化效果与房间面积、净化器净化效率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空气净化器不要紧靠墙壁或家具摆放,与墙之间要留有一定距离,保证机器进出风流畅和净化效果。 据《指南》介绍,依据空气净化效果适时更换过滤材料或清洗静电吸附电极。可不定期观察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如果发现净化效果明显下降则考虑更换过滤材料等。参照累计使用时间及时更换过滤材料等。 重度霾污染天气较多时段,可提高过滤材料的更换频率。更换空气净化器过滤材料时要做好自我防护,如更换过滤材料时应当佩戴手套和口罩,防止更换过程中接触和吸入被截留的有害物质。 近日,全国多地遭遇雾霾侵袭。国家卫健委发布《空气污染(霾)人群健康防护指南》(下称《指南》),为在室外环境和居家、公共场所、学校、办公室等室内环境活动的公众提供防护措施和建议。 《指南》强调,幼儿园、中小学校、办公室、室内健身场所等室内场所,建议配置空气净化器;有条件时,可采用新风装置引入新鲜空气,防止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指南》也建议,儿童、老人、孕妇及心肺疾病患者等重点防护人群,在重度霾天气下外出回家后,要及时更换衣物、清洗面部、鼻腔及裸露的皮肤。 较高浓度的细颗粒物(PM2.5)是形成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时间雾和霾这两种现象混合在一起,统称为“雾霾天气”。 据《指南》介绍,除了遮挡视线和呛鼻外,霾对人体还有多种直接和间接影响。霾对健康的直接影响以刺激症状和急性效应为主。例如,眼和咽喉部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鼻塞流鼻涕、皮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