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从北京来了医疗专家团队之后,羊场乡还有附近乡村的居民们天刚亮就赶过来排队,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三轮车,路不好走都要提前几个小时出发。张晓艳回忆起当天的场景依旧很感慨:“我们走过去村民们自动让出了一条路,走上几个台阶一回头,发现后面排队的人都看不到尽头,甚至有抱着小孩的,背着老人的,场面很令人感动。”尽管来看病的人很多,大家却都有序地排着队,没有人提特殊要求想先看病。这时候张晓艳注意到人群中有一名年轻男子背着一个老人,虽然面色着急但他也不插队,也不把背上的老人放下。再往远处看,也有几个类似的背着老人的在安安分分地排队的青年。于是她跟当地卫生院的院长沟通,希望能让这些人先来检查,希望这几个年轻人能休息一下,对此其他村民也丝毫没有异议。当天来看病的人很多,张晓艳却很欣慰,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哪怕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贫困县,健康中国的意识也在逐渐深入人心,她希望能趁着这样的机会多帮村民们解决一些疑难杂症。 不仅是村民们朴实的民风打动了张晓艳,乡医的不易也令她感触很深。这几个乡医经常背着小药箱跋山涉水去挨家挨户送医送药,做预防接种的工作。他们任务重、工作条件差,也没有太多学习进步的空间,他们的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与鼓励的,但同时也是非常需要帮助的。“基层医生的能力提高了,病人们才也不会想着总往大城市跑。”对此,张晓艳也正在考虑将医疗服务志愿团拓展到线上来,用远程会诊与培训的方式与基层医生互动交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更好地为这些地区送去医疗帮助。 每当有患者从张晓艳的诊室出来,都会看到有不同的年轻小医生紧跟着出来,拿着病历给患者讲如何服药,去哪里继续检查,病情的注意事项等等。这些年轻人都是张晓艳带的研究生,也是她工作中的小助手。无论患者病情严重与否,张晓艳都要求学生跟患者们仔细叮嘱用药问题。她总说,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就是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你是病人,想不想从医生这儿多听到点解释和注意事项?很多用药是不能完全按照说明书来的,要根据医嘱服药,所以我得保证每个病人都清楚如何用药。”口述、写病历、甚至会提前打印好小处方,张晓艳就像一个不厌其烦指导孩子的家长,不停地一步步帮助患者康复。她也希望这种工作方式能影响到自己的学生,等他们以后自己走上工作岗位时,也如此耐心地对待患者。 给患者看病时的张晓艳永远面带微笑,除了检查病情,她也会经常安慰病人。她说:“安抚病人的情绪很重要,他们的心态变积极了,也就会配合治疗,病情恢复地就会快一些。要让他们少花钱、少费力,用最好的办法去解决病痛。” 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对技术水平要求高。所以张晓艳在带学生时也严格要求他们勤学苦练。张晓艳在美国霍普金斯医院做访问学者时,每周一到周五早上七点到八点都会都跟着住院医师一起进行临床病例和文献讨论学习。这个时候她发现,许多创新都是从边干边学中得来的,而且清晨人的头脑比较清醒,很适合学习。回国之后,她便把这种教学方式用在了自己的研究生身上。每周一周二早上七点到八点,张晓艳都带着十几个研究生在她小小的门诊里一起学习,周一学习医学领域的新进展和文献,周二学习病例,探讨一些疑难病。尽管时间很早,学生们也从不缺席从不迟到。张晓艳家远需要提前一个小时从家里出发,也依然风雨无阻跟学生们一起学习探讨。她一直希望,自己教给这些青年人的不仅是医学知识,还有学习的能力,与患者的相处方式等等。 慢性病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一直是困扰皮肤病患者的一大顽疾。病情的反复发作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也使家庭经济负担与国家医保支出加重。张晓艳表示,当前银屑病的病因病机还没有完全确定,还没有形成一个更加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办法。“我希望能在银屑病的防护和治疗上多做研究探索,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疾病程度、不同合并症的银屑病患者,系统地指导如何有的放矢综合防治,促进恢复、防控复发,科学制定适宜的运动量与饮水量,如果能成立一个银屑病病房就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