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张晓艳出诊的时候,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2诊室门口总是排起长队。一个患者出来下一个就紧接着进去,为了抓紧时间给患者看病,她连出来上厕所时都一路小跑,甚至还创下了日门诊量189人的个人记录。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医生、北京地区优秀中青年医师、全国最美志愿者、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尽管获得了众多荣誉,张晓艳始终觉得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医疗工作者。 张晓艳现任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至今从医已经30多年。年轻的时候她认为,医学能够治病救人,拯救痛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也因此选择了从医的路,但回想起这些年的工作,张晓艳笑着说:“我的心太软,其实不适合当医生。我看不得病人受苦,就把自己弄得很辛苦。” 医生是一份鲜有休息的职业,“门诊、病房、会诊、夜班、急诊,遇到重症病人抢救的时候一晚上不睡觉,经常下了夜班还要照常出门诊带教学,最忙的时候一周甚至睡不上几个小时。”虽然休息的时间少,但张晓艳对工作丝毫没有懈怠。用她的话形容,年轻时候在医院工作每天都是“东跑西颠”。“出门诊、查病房、医教研,还有管理工作,样样都不能少。有的时候早上一到号都挂满了,但那边病房也等着查房,刚查完房回门诊就看患者们围过来,于是也顾不得休息马上就出门诊,常常午饭都来不及吃。”有一次,张晓艳好不容易休息了一会儿,突然发现自己腿有点木,一按还一个坑,旁边医生提醒她这是腿浮肿了,她这才发现只顾得工作照顾病人,一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身体。 张晓艳回忆说,有一次周末出诊,本来是两个医生,但另一位生病了无法来医院,看着门口那么多患者,还有不少是从外地赶来的,她又“心软”了,张晓艳一个人担起了两个人的活,一天下来一共看了189个病人。“总不能让患者们白跑一趟吧。” 回想起这些年疯狂工作的经历,张晓艳也佩服自己的身体很“抗造”,没折腾垮。“这两年皮肤科没有急诊了,过了50岁也不用值夜班了,本以为能稍微轻松一下,但也有了新的工作,比如全国各地慕名来求治的疑难复杂疾病患者变多,带的研究生数量也增加,科研工作还需要加强,疑难病例分析和学生们的教学工作,还有我发起的医疗服务志愿团,这些耗费精力不说,有时甚至要挤掉我的睡眠时间去做。”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我国医疗领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也导致许多病人只认大医院,都想去大城市看病。对于这种现象,张晓艳也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于是想到了志愿服务的方式。2015年3月5日,张晓艳发起倡议成立“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从十几人到几百人,如今志愿团队成员数已经破千,这个由北京和各大城市知名三甲医院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及专家组成的志愿团队现已成为国内规模大、规格高、服务基层次数最多的全国性医疗志愿服务社团。 将近5年的时间,志愿团走过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地方进行医疗服务,去过革命老区福建三明将乐县、陕西铜川耀州区等,涉足过偏远地区西藏林芝,也深入到国家级贫困县江西赣州寻乌县和山西朔州右玉县,为2万名患者进行义诊并提供健康指导。这些医生都是利用自己周末休息时间到基层义诊,他们来自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学科,面对复杂的病情就显示出了志愿团多学科联合诊疗的优势。去义诊的队伍人最多的一次共有27名医生,人少的时候也有10位左右,他们希望尽最大可能帮助到更多的患者。对于张晓艳来说,虽然她不能做到次次参与,但是每一次志愿服务她都要关注流程,确保医疗援助的顺利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在基层医生和当地居民身上看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今年6月28日,张晓艳和医疗志愿团来到了深度贫困县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羊场乡。这是他们头一次到这么艰苦贫困的地方,没有高速公路,交通很不方便,他们要去的医疗点在大山里,辗转了多个小时才到达。到了羊场乡之后,他们了解到这里有3万多的居民,却只有5个医生,7个护士,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村民的看病就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