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潜江资讯网 - 潜江在线,潜江教育、信息、新闻、租房、人才、二手房、咨询网

热门关键词:

曝光抄袭变多是因为大众更敏感了吗(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19-11-05

  涉嫌抄袭事件变多,并非大众认知的“一厢情愿”,也是严峻的事实。以网络文学为例,多样广阔的平台、越来越低的门槛,使网文创作规模蔚为大观,但一些平台疏松的版权管理、内容维护机制,资本推动并迎合市场的生产模式,使网络文学质量参差不齐。作品在人物关系、情节架构等方面的互相模仿更是普遍。

  网络的便捷降低了抄袭难度,也锻造了“批判的武器”,带来无数阅评人,其中有原作者,有网友,有领域专家,也有来自相关利益群体的从业者。和传统作品的封闭式传播不同,开放的网络更容易溯及以往其他作品,来自不同人、不同作品间的甄别评判,使抄袭行为难以遁形。新概念获奖者作品涉嫌抄袭,就缘于原作者获取的大量证据,以及其网络发声引起的围观。

  令人忧虑的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媒介呈现,往往是局部的。不少人仅仅对涉嫌抄袭事件中的人物、争议好奇,而缺少对抄袭事件涉及问题的细致观照、深入分析。

  现实中不少涉嫌抄袭事件的讨论,开始于口水战,也止于谩骂,本应有相当约束力的道德评价,也失控倒向人身攻击,使讨论变得面目全非、一地鸡毛。围观是一种力量,但止步于围观,缺少对新兴媒介环境下抄袭定义、性质的思考,便遮蔽了真正的问题。

  反抄袭的价值归依是守护原创。纵然,在舆论形成的道德批评中,抑或双方对垒法庭的诉讼中,个案能够求得相对的正义,但对默默无闻的创作者而言,那种最初葆有的原创热情、初时的创作信心,常常被“劣币驱逐良币”的创作氛围击得粉碎。在机制和环境上对原创作品缺乏保护,就是对抄袭现象的纵容,也是对原创的毁灭性打击。

  反抄袭维权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就如“融梗”概念的模糊一般,判定“抄袭”的尺度也不够明确。在网络时代,理应通过刊发平台鉴定、行业共同体评价,以及开放性的制度设计,重新激活著作权法对新环境下抄袭侵权行为的认定。只有如此,才能让原创者既不惮于站在巨人肩膀上眺望,进行“故事新编”,也不忧惧被他人抄袭,安心从事原创。

最火资讯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