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沂蒙老区、黄河滩区、社区企业,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线,听听普通群众的心声。 临沂市莒南县厉家寨,全国闻名。如今鲁南高铁开通,老区人民生活节奏加快了,心气也格外足。用75岁的护林员厉月钦的话说就是,“通了高铁,什么都快。” 快到什么程度?厉月钦告诉记者,他当年去外地学种大樱桃,先要步行到县城,才能坐上长途汽车,去青岛要辗转一整天。今天有个在青岛工作的侄子回来告诉他,坐高铁1个多小时就到了。 不断加快的还有村里种樱桃的时间。“早先引回来的樱桃苗子得侍候好几年才挂果,现在村里培育的新品种当年栽到地里,当年就能结果。”厉月钦告诉记者,这多亏了村里成立的合作社。 建国初期,厉家寨人整山治水,靠着小麦、地瓜和花生这个“老三篇”吃饱了饭。上世纪90年代,厉月钦担任厉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那几年,厉月钦瞅准了厉家寨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带着村里的党员去外地学习大樱桃种植技术。1995年时,厉家寨人种出的樱桃可以卖到5元钱一斤,让种惯了庄稼地的当地人大开眼界。 在厉家寨村西侧的林果园里,矗立着一座厉家寨樱桃研究院,这里的负责人是厉家寨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滕厚玉。就在厉家寨樱桃发展遇到重重困难的时候,滕厚玉决定成立合作社,共同探讨樱桃管理技术,抱团取暖。 引种、育苗、推广……随着樱桃管理技术的提高,厉家寨的樱桃园亩产达到了2000多斤,市场价格卖到了每斤20多元,社员的收入也翻了一番。 后来,厉家寨樱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周边18个村连成2.6万亩樱桃片区。这里出产的樱桃被列入了全国“名特优品”农产品目录,厉家寨也被称为“中国樱桃第一村”,年产量达到2000万公斤,产值2.4亿元。 1月21日,记者来到厉家寨樱桃研究院,展厅里挂满了科研院所专家的照片。滕厚玉告诉记者,与厉家寨樱桃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的业内专家有十几位,以前因为交通不便,每一两个月才有专家前来交流、授课。高铁开通后,厉家寨将与各大科研院所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将“中国樱桃第一村”打造成“中国樱桃科技第一村”。 樱桃采摘也带火了乡村旅游。以往厉家寨的游客只能覆盖临沂及周边地市,现在有不少外省游客前来。厉月钦感慨地说:“厉家寨人的‘老三篇’升级换代了,高速铁路开辟了厉家寨人樱桃、旅游、农技这个‘新三篇’,厉家寨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定可以走得更远。” “今年冬天,孩子们的手上终于没有冻疮了。我早上在学校门口接学生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家长让孩子把外套和手套脱掉再进教室,因为教室里暖和。”1月21日,沂南县苏村镇陈家庄小学已经放寒假,正在校园里值班的数学老师贺军梅告诉记者。 往年,对陈家庄小学的师生来说,冬夏最难忍受。尤其是冬天的取暖工程,要耗费几个老师大半天的心力。“以前学校自己用土暖气烧热水取暖,为了防止周末放假时冰水冻裂水管,逢周五要排空暖气管道,逢周一再重新加水。”贺军梅告诉记者,学校里有四个大水桶,周一早上7点开始,老师们就开始提水往暖气管道里灌,一共需要22桶。由于管道口有近两米高,而管道直径仅有5厘米,这些水往往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全部灌入管道里。再加上烧锅炉加热暖气片的时间,一直到太阳老高,管道里的水才能热起来。 可即便是这样忙活,冬天的教室里,也随处可见“全副武装”的师生共同御寒。学生顶着棉帽、裹上大衣、戴好手套,老师在讲台上不敢脱下棉衣。一个冬天下来,学生手上生出冻疮成了寻常事。 去年9月,由政府出资建设的新校舍投入使用,在新校舍建设期间,500名调整到周边小学借读的学生全部回到这里上课。原本因为校舍不足而出现的大班额问题也得到了改善,每班由70名学生调整为30名左右,11个班级里全部安装了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