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加快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积极培育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在增加有效供给、带动就业、支撑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等方面成效显著。面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战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任务,我国仍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促进新动能领域企业主体快速成长,积极培育引领未来发展的持久动力,全力打造吸纳新增就业蓄水池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基础。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应“稳”字当头,下力气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稳固国内产业链,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中,智能化、绿色化的改造是当前较为核心的问题。大力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发展新型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广泛渗透和深度应用,助力传统产业研发设计、生产、流通、销售、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推进建设智能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升级。 加快新动能培育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途径。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多运用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与健康、节能环保与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一批十万亿元级新兴支柱产业,拓展5G与人工智能应用,大力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形成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太空经济、海洋经济等新动能。 当前,我国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的矛盾为:一是政府欲培育的新动能成长速度低于预期;二是具备较大市场需求的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供给不足现象。其实创新的过程就是试错的过程,因此,新动能的核心是“放”,特别是在一些新兴领域应采取审慎包容的态度,方能为新动能成长开辟一片广阔天地。目前,亟需加快推进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的相关领域改革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外资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资,进一步激活市场潜力。 受体制机制因素制约,部分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受到遏制。应聚焦企业家、科学家和基层公务人员等创新创业创造主体,完善激励机制,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一是更加重视对民营企业家及“企二代”的关爱培育,增强其加大投资实体经济领域的信心。二是进一步为科学家松绑,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使科学家能够安心科学研究。三是强化对基层一线公务员的关爱和支持,建立完善公平公正的业绩考核机制,多项举措激发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有两类企业作用至为关键。一是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和领军企业,二是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供应企业,它们共同决定着产业链的控制能力。为此,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坚持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培育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培育一批像华为一样可以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增强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标准和核心技术的控制力。此外,加快核心零部件企业培育,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形成鼓励企业专业化发展的良好风尚,加快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或“独角兽”企业。 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迫切呼唤一大批科技成果涌现,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动力。但目前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制约了新旧动能顺畅转换。要围绕集成电路和芯片、航空发动机、操作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国家重大技术发展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和模式,坚持增量带动存量,明确由龙头企业牵头组织,积极探索“企业为主导+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力+贯通产业链上下游+政府支持+开放合作”的组织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