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早上,天色刚刚破晓,营区内起床号准时响起。吃过早饭,签完连队文书捎来的《士官退出现役登记表》,老兵陈志光扭过头抹了抹眼中的泪花,又径直钻进了办公室。 “如何发现新闻,我总结了几句口诀:多看多问多比较,活鱼要在基层找,问题入手抓小事,讲好故事很重要……”“快门是扳机,取景器是瞄准镜。拍照片和打靶一样,必须抓住瞬间机会!”他边说边演示,徒弟们频频点头。 随后,他拿起桌上的《新闻骨干培养计划书》,在已完成的“如何结合工作搞报道”后面打上钩,在待完成的后面画上重重的五角星。 “你已经有了10多年的经验,他们才刚上路,怎么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弄懂呢?”休息间隙,记者和陈志光攀谈起来。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年初,陈志光就知道,自己年底面临退役,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他带的这些徒弟都能成为“政治过硬、思维缜密、出口成章、妙笔生花”的行家里手。他向领导承诺,就算离开,也要培养出接续的骨干,这样他才走得踏实放心!陈志光告诉记者,一年来,他已先后结合旅里组织的“党委支部正副书记培训”“新闻报道骨干集训”以及日常汇稿等时机,把相关知识和10多年的业务心得都留了下来,这次正好是最后一课,权当是最后的告别吧! 交谈中,记者拿起计划书细细翻看,只见培养计划细化到机关、基层营连每个层级报道员应掌握哪些新闻知识、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等内容,全都具体明确、条理清晰、操作性强。记者不禁感慨:“观操守在利害时!这样的时刻,选择进退走留,难免思前想后,而眼前这位老兵临别之际的言行,折射的正是军人的特质和担当。” 12月1日10时,紧急集合号声响彻营区。所有涉及复转的战士在机关楼前列队,由副旅长邓以军下达物品点验的命令。这是每年老兵退伍前的例行检查。 流水的兵留下深深的情。陈志光把行李箱、后留包里的东西一件件往外掏,动作很慢。看着空空如也的行李箱,他的心仿佛也被掏空了一般。 1枚二等功奖章、4枚三等功奖章、3个奖杯、35本奖励证书,加上10本新闻成果汇编、1本个人自传、1本军营留念册,是这名老兵在部队16年的全部“家当”。而每件物品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的汗水—— 2008年3月,入伍前只有高中学历的陈志光,把休息时间全部用在琢磨新闻上。别人中午休息,他扛着照相机练拍摄,别人晚上加班回去,他还继续爬格子。结果,第一年就刊稿35篇,荣立第一个三等功。回首过去,陈志光特别激动:二等功是2014年立的。那年,他出白山、行黑水,深入全旅各演训场,文字图片双管齐下,刊发新闻近10万字。 “这是2012年和2017年的三等功奖章;这是编辑帮助修改润色的标题,也不知道他如今在哪里……”微颤的声音,饱含了老兵对荣誉的珍惜,对新闻职业的眷恋,可以说,陈志光成长的每一步都与新闻紧密相关,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和新闻二字血肉相融、无法分割。 记者打开剪报本和留念册,看到他不同年份的成果和军旅照,从当初的百字豆腐块到如今的千字文,从年轻的青涩到如今的沉稳,这中间就是军旅生涯带给他的悄然成长。 “你的工作成绩大家有目共睹,领导和战友都很认可,为什么不尝试着继续干下去?”记者边看边道出心中的疑惑。 “从内心感情讲,舍不得脱下穿了16年的军装,舍不得情同手足的战友,而且现在待遇高了、风气好了,老实干活的人越来越吃香。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尽完忠了,是时候回家尽孝了!”说完这话,陈志光鼻子一酸,扭头擦了擦眼中的泪花。可以看得出,他表面上平静淡定,其实内心波涛起伏。 “回家后的工作安排怎么样?”“服从政府安排,凭现在安置政策,我相信自己会有一个好的归宿。我始终认为,曾经新闻战场上我们是勇往直前的胜者,面对未来的人生挑战,也会成为生活的强者。”陈志光充满自信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