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广东省文联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为学术指导,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广东省音协、广东音乐曲艺团、星海音乐学院赵宋光学术思想研究中心及附中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纪念广东音乐大家黄锦培先生百年诞辰”系列学术活动,在广州隆重举行。黄锦培是广东音乐发展史上的代表性大家,曾任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本次纪念活动围绕黄锦培大师的人格魅力、为师之道及其对广东音乐文化的重要贡献等话题进行了回顾和研讨,同时对岭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积淀、广东音乐发展脉络和思路等学术课题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觉的观照。广东省文艺研究所音乐研究室负责人陈浚辉为此专门撰写了评论文章。 另一方面,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岭南风华·我爱你中国’——广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展”系列活动,在持续将近4个月之后即将落下帷幕。活动举行期间,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剧(节)目接连上演,共计206场,种类包括交响(民族)音乐会、话剧、歌舞剧、地方戏曲等。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评论员亦言应邀撰文,对本次精品展的组织安排、上演剧目艺术特色、惠民措施等进行了总结和点评。 广东音乐孕育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珠江三角洲等广东方言区域广泛流传。经过百年间与南粤文化的交融,在众多音乐文化名人的耕耘和助推之下,数以百计的经典曲目流传至今,风靡全国乃至全球华人聚居地,构成了广东音乐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使之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乐种。 “纪念广东音乐大家黄锦培先生百年诞辰”系列学术活动的主角黄锦培,就是广东音乐划时代的杰出代表之一。黄先生风趣随和、多才多艺,集演奏、指挥、创作、理论、教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都建树颇丰。 纵观其对广东音乐的贡献,作为演奏家,他精通秦琴、琵琶、二胡、扬琴、古筝,乃至西洋乐器钢琴、小提琴、中音提琴、大提琴等。他的秦琴演奏,在广东音乐史上堪称一绝。天佑其灵性般的乐感,使他与其他三位演奏家重奏的《双声恨》《昭君怨》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荣获罗马尼亚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会民间音乐比赛四等奖,使广东音乐名扬海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他随中央歌舞团到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访问演出,在此期间演奏的广东音乐获得了听众的高度评价,为广东音乐的对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因此,1956年黄锦培先生在中南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作为指挥家和作曲家,黄锦培先生具有民族责任感,他创作的《碧血英魂》《华夏英雄》《海韵》等抗战音乐作品十分流行,为鼓舞抗战起到了一定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他为电影故事《七十二家房客》《南海潮》《山乡风云》《珠江泪》《虾球传》《国魂》等六部电影和粤剧戏曲片《搜书院》、汉剧戏曲片《齐王求将》以及纪录片《太阳河畔》担任作曲、配乐并指挥乐队录音,对新中国的电影音乐发展功不可没。他的这些电影配乐作品,具有浓厚的粤韵,更是家喻户晓,为广东音乐的创作打开了新思路。他创作、改编、配器的广东音乐,如《月圆曲》《三宝佛》《怀念》《晨曦》《山河新貌》《万紫千红》《渔港之晨》《五羊风光》《赛龙夺锦》《得胜令》等50多首经典之作,曲调优雅纯粹、轻松明快,悦耳悦心。 特别是他的《月圆曲》,以古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为意境,抒发自己一生的感受,给后世留下无尽的诗情画意。《月圆曲》在创作上突破传统禁锢,采用了广东音乐罕见的带有圆舞曲似的三拍子节奏,在旋法、结构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具有“敢为人先”的“广东精神”。乐曲一问世,即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保守者认为该曲突破了传统,不是广东音乐。对此,黄先生却淡然一笑,不去参与争论。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半个世纪过去了,《月圆曲》历演不衰,已成经典,在海内外影响甚大,不仅经常被国内外许多重要音乐团体和演奏家演奏,单是著名高胡演奏家余其伟的演奏版本就有好几个,还常在国家省市地区电台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