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潜江资讯网 - 潜江在线,潜江教育、信息、新闻、租房、人才、二手房、咨询网

热门关键词:

建设“双一流”高校困惑如何解(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19-11-18

  面临困惑的不只是山西大学,青海大学也是如此。“青海省科技进步奖每年评30项左右,有10项来自青海大学,我们为地方发展贡献智力支持。然而,人才缺乏却是我们自身发展的瓶颈。”青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李丽荣告诉记者,硕士生和博士生留不下,后续“双一流”建设学科也会受到影响。13年前,青海大学申请了全国第一个藏医学博士点,在“双一流学科”评选时却落选了。

  还有一些地方高校面临着“同质化发展”的质疑,“不少人批评我们没有特色了,原因是什么?”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姜凤春说,“在办学方面,一个是学科,一个是专业,我们需要有一种张力在里面。”

  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用经济学概念“中等收入陷阱”来形容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紧迫感。拉美国家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现象,由于大学教育跟不上,学校缺乏科研能力,学生缺少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跟不上国家发展需要,于是在人均GDP8000美元到9000美元之后,很多国家难以跨越13000美元的水平。“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评价世界一流大学重要标志,要解放思想、有创新能力和开放意识,这几点非常重要。”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也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他们学校门口有一条商业街,街上有一家书店,往来学生人流如织。他进去一看,里面出售的全是复习题,“一到考试,学生就去买很多题型复习,这说明一个问题——我们不少大学搞的还是应试教育。”

  “如果学生没有创新能力,完全是一个题型匹配的模式怎么可以?大学教育要注意驱动学生的激情、好奇心、参与感和梦想,这些方面往往我们都比较忽视。”曾勇说,“我们要考虑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是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对于工科学生来讲,比较强化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还要有商业意识在里面,要有设计和艺术相关的课程保障;二是创新能力,工科学生一定要有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不是在课上被老师逼着考试。他们有好奇心,还要有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在将来的工程和产业里才有引导力,才能成为未来的合格人才。”

  当前,不少高校采取的“大类招生”模式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清华大学规划处处长杨殿阁谈到清华的经验,“从2017年开始,我们49个本科招生专业整合为16个大类,2016年我刚刚接任车辆学院的院长,当时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最为关键、最复杂的是大类培养,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我们做的很重要的事情就是通识教育,比如理科学生修基础读写课程,文科必须修基础理工课程。”

  西安交通大学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陆根书认为,评价方式的改革或许是破题之解。“我们目前评价高校教育,更多是从‘教’的角度,讲教师上课、讲学科投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面还不太够。目前,从学校和国家层面来讲,都要有回归学生的努力。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强调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可以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陆根书说。

最火资讯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