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加强政府机构、相关企业和高校间的协同合作。高等教育国际战略应采用多元一体协作模式,既要有实施目标和规划的顶层设计,还要提供可供操作及评估的实施路径。如国家行政部门宏观统筹、负责教育资源的配置,为各高校提供财政支持,为国际战略提供导向。各级政府机构因地制宜,负责调研各地区高校国际发展战略动态及问题,反馈并畅通高校在运作中的具体障碍。高等院校作为国际发展战略的运作主体,具体践行评估细则,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及学生的双向流动。相关企业可以帮助高校推出系列教育产品,如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等。只有多方协作,不断总结修正继而指导实践,才能真正确保评估目标及结果的良性运转,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高等教育国际战略事务发展。 四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我们继续引进先进办学理念及教育规划;借助海外知名高校教育平台加快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扩大海外留学生规模和来源地的多元化,继续加强对发达国家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深入开展与海外一流研究机构及大学的研究与学术合作;支持教师国外访学以及开展研究;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传播途径、鼓励知名教师海外教学,实现教育资源国际化流动,从而塑造我国高等教育的品牌效应;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与海外知名高校联合办学赢得国际声誉。这一方面我们已经初有成效,如帝国理工—浙江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不仅提高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还为我国学生提供了更多优质的教育机会。 国际发展战略的推进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但随着我国高校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程度的加快、加深和优质化,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中国高等教育定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发展和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9YJC740075]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