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潜江资讯网 - 潜江在线,潜江教育、信息、新闻、租房、人才、二手房、咨询网

热门关键词:

袁隆平身边的年轻人(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⑤)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19-12-02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跟着袁隆平,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精神,踏着稻浪,奋力向前——

  在袁隆平的研究团队中,有许多年轻的面孔,他们早已不用为温饱问题发愁,却毅然踏着金色的稻浪,奋力为解决人类吃饭问题奔跑向前

  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创造的一个世界奇迹。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为此耕耘奉献的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和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就是其中的代表。

  尽管今年已经90岁高龄,袁隆平仍然坚守在科研一线。在位于湖南长沙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杂交水稻中心”)的办公室,他带领研究团队又把目光瞄准了新的杂交水稻亩产世界纪录。

  在袁隆平的这支研究团队中,不乏年轻的面孔,他们早已不用为温饱问题发愁,却毅然踏着金色的稻浪,奋力为解决人类吃饭问题奔跑向前。他们为亿万中国农民育良种,要让中国人的饭碗永远装上中国粮。不久前,我们来到杂交水稻中心,探访这群年轻人工作、生活的日常。

  位于长沙马坡岭的杂交水稻中心大院里,有一块七八分地的试验田。紧挨着试验田,有一栋两层楼的房子,是袁隆平的家。从家里推开窗户,稻田里的一切尽收眼底。

  很多新来的研究生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都是在这块稻田边,有时他双手叉腰站着一动不动,像是在思考什么;有时他弯下腰拨弄着稻穗,检查水稻的生长情况;前几年,还经常有人看到80多岁的袁隆平亲自下田。

  今年,试验田又种上了新宝贝——第三代杂交水稻。90岁的袁隆平又兴奋起来,一天要到田里看三四回。连带他的栽培师李建武也忙个不停。

  说起李建武,在杂交水稻中心几乎无人不识。虽然今年只有34岁,李建武却已在袁隆平身边种了10年水稻,如今专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为杂交水稻亩产屡破纪录立下不小功劳。

  李建武被袁隆平赏识,还有一段在杂交水稻中心广为流传的故事。2009年春,大四即将毕业的李建武正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实习,恰好赶上袁隆平来查看稻田。在田间,一块长势出众的稻田吸引了袁隆平的注意,他立即问身边人这块田是谁种的,大家便把李建武推了出来。

  看着眼前晒得黝黑的李建武,袁隆平还以为是个种田经验丰富的农民,寒暄了几句,方知他是湖南农业大学大四学生。这让袁隆平很惊喜:原来还有这么肯下田、肯钻研种植技术的大学生。他又接连问了一连串水稻栽培方面的专业问题,李建武都对答如流,让袁隆平连连称赞。大四毕业,李建武被破格招录为杂交水稻中心的研究人员——这在几乎清一色博士的杂交水稻中心,简直就是传奇。

  “袁老师经常说,水稻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李建武说,对于专攻栽培技术的自己来说更是如此,“下田就跟吃饭一样频繁,夏秋在湖南的基地种田,冬春在三亚的南繁基地种田。一年365天,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都在田里。”

  然而,与一般农民可根据经验种田的情形不同,李建武面对的是每年几百个新品种,没有种植经验可循,且不同品种特性不一,种植方法也不同,“就好比带孩子,不同性格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照料”,他必须把品种的特性一一研究清楚,一边种植一边摸索播种期、肥料用量等参数,将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发挥出来。

最火资讯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