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户们到手的补偿是房子+现金,现金补偿标准2.8万/平,大部分村民都将成“千万富翁”,更幸运的几百个人将成为“亿万富翁”。 因为人家是大房东,猫哥找了当地新塘村的一个村民家华问了问,他在白石洲拥有1栋楼,面积1000多平米,以拆迁前当地的二手房价计算,货值超过5000万,这些房子主要用来出租,每个月还有六七万的房租收入,很是安逸,说起拆迁,他其实真心不乐意。 他的房子是在2001年建的,盖房花了40多万,即使不考虑这些年收的房租,浮盈也高达124倍! 很多外地人也来这里买房,因为便宜,42岁的李雅雯2006年在这里买了一套房,4000元/平,十几年时间也涨了十几倍,在微信群里,她常常自诉“生活艰难”,但同事都钦羡地称她“土豪”。 白石洲横跨深南大道,紧邻世界之窗、深圳湾公园。大道的北边是这回列入拆迁重建范围的四个自然村: 有人说,这里是深圳市中心地带最贵的“贫民窟”,的确,它旁边就是最繁华的地方,景点有世界之窗、欢乐谷,周围一圈都是高楼林立的办公园区,隔壁的华侨城房价早就超过10万了,与村里的市井烟火气息,对比鲜明。 曾经的白石洲,只是一个建在沙洲上的小渔村。北区的江南百货原来是个水塘,南区的京基百纳广场原来是一片海。村民们靠出海捕鱼、养蚝、种地为生。 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陆陆续续有人来深圳打工,白石洲便开始盖楼。但那时候出租的少,大多为了改善自住。 90年代,深圳开始搞发展建设,农民工越来越多,出租房供不应求,白石洲开始了一场疯狂的”建楼运动”,每家每户都比着盖房子,能用的面积都用上,因为历史欠账,政府也只能默许村民靠“种楼”获取房租收益的行为。 也就是说,这些城中村,解决了深圳30%的人口居住问题,怎么解决这些存量房产,大费思量,小产权房多年破局困难,深圳就是代表。 这里交通方便,生活配套齐全。上班近,吃饭购物样样都有,物价也比周边低很多,最重要的是房租便宜,500-1000块能租到一个单间,一居才1300,三室一厅2800,来深圳打工的很多人,长年栖息于此。 因为房东追求面积最大化,所以这里有很多“握手楼”、“亲嘴楼”,每月所交电费居然快赶上少半房租。 好多老外也看中这里的烟火气,开酒吧的Hoss来自美国,2012年就来了深圳,开始主要是图便宜,后来发现街上美食林立,各色人物齐聚,竟然是个天堂。 “甸甸巴士话剧团”团长陈祁充是地道的深圳本地人,6岁以前都住在城中村,从小见惯了满街的租客。 2015年,陈祁充主演了话剧《白石洲》,剧中有包租婆、洗头妹、潮汕老板等各色人等,笑中带泪的剧情让它在前两轮演出都获得了超九成上座率。 “白石洲代表着深圳成百上千大大小小的城中村,是带有地标性意义的符号。”陈祁充如此总结,“城中村给了很多想来闯一闯的年轻人梦想起航的一片净土,有这么一个地方能租得起房、吃得起饭,给自己三五年时间去攒钱、买房、搬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