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到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从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到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多位专家指出,决定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对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民生保障之“网”作出部署安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变的为民初心。 决定还提出,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胡颖廉说,这是决定的亮点之一,表明多样化的民生需求要在“共建共享”的社会建设中破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注意到,决定首次提出“民生保障制度”概念。他认为,这会推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健康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形成一套有效增进人民福祉的长效机制。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决定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贵伦指出,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相比,决定从“社会治理体制”到“社会治理体系”,一字之差说明,社会治理不仅要以制度为基础,还要强调运行体系,体现了把社会治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的要求。同时,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础上,增加了“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这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使社会治理体系的表述更加全面系统、进一步完善。 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方面,决定提出要“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决定的这个表述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强调了社会治安要把人防、技防、物防等结合起来,更全面系统、更有实效。”宋贵伦说。 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上,决定从“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3方面提出要求。宋贵伦表示,这回应了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探索的实践成果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到了加快制度成熟、完善的阶段。”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认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出部署,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将更加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可操作性。 决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表示,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做法进行归纳、总结、固化为制度,加以坚持和完善,同时严格强化制度执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之路。 “这4个方面制度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每一项制度建设都非常具体,同时包含在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在逻辑上相互贯通,在实践中相互关联。”吴舜泽说。 专家表示,未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并坚决执行这些制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让人们享受到更蓝的天、更绿的山、更清的水、更优美的环境。 军事科学院特聘首席专家、研究员何雷认为,决定将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予以明确,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领导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进一步铸牢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提供了根本遵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