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潜江资讯网 - 潜江在线,潜江教育、信息、新闻、租房、人才、二手房、咨询网

热门关键词:

2023诺贝尔化学奖即将揭晓!附终极预测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3-10-03

  2023年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都将增加100万瑞典克朗(约合65万元人民币),达到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715万元人民币)。

  为何要提高奖金数额?诺贝尔基金会对此的解释是,这样做在财务上是可行的。截至2022年底,诺贝尔基金会的总投资资本市值为57.99亿瑞典克朗。

  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时,每个奖项的奖金约为15万瑞典克朗。在过去15年中,奖金数额曾多次调整。2012年,诺贝尔奖金从1000万瑞典克朗降至800万瑞典克朗,与此同时,诺贝尔基金会启动了一项加强其财务状况的计划。2017年,奖金数额从800万瑞典克朗增至900万瑞典克朗。2020 年,奖金数额增至1000万瑞典克朗。2023年,金额将进一步增至1100万瑞典克朗。

  翁启惠,长期致力于生物有机化学及醣分子科学领域研究,世界上首次成功以酵素技术大量合成复杂多醣物(多醣及醣胜肽)。因 在开发复杂寡糖和乙二醇蛋白质的可编程和应用合成的创新方法方面的众多和原创性贡献,2014年获沃尔夫化学奖。

  Omar M. Yaghi教授, 是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沸石咪唑酸酯骨架材料(ZIF)等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这些结晶性多孔材料,由于它们的超高比表面积和原子尺度的高度确定性,不仅成为了近20年来化学领域的研究热门,也为世界能源与环境领域中的重大挑战,如清洁能源(氢气,甲烷)储存,二氧化碳捕捉,沙漠汲水以及非均相催化等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解决方案。

  Shankar Balasubramanian,2022年度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科学突破奖”获得者,他和David Klenerman和Pascal Mayer在1998年开发出了俗称Solexa Sequencing的DNA测序方法,作为二代DNA测序技术与基于Sanger法的DNA测序手法想比,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比如测序速度快,可以自动测序,并且价格低廉,准确简便,并且多个DNA链可以同时并行的进行解析。

  John Jumper,发现了由蛋白质和RNA相分离成无膜液滴介导的细胞组织基本机制,获得了2023年度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科学突破奖”;发明了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的革命性技术——AlphaFold,获拉斯克奖。

  虽然,诺奖的历史上,也有不到10年就获奖的,如8年获奖的2020年的化学奖(基因编辑),6年获奖的2012年医学奖(细胞重编程)等,但毕竟也是少数,尽管AlphaFold有的生命科学突破奖、拉斯克奖加持,但现在获诺奖时间还是太短了。

  Katalin Karikó目前是德国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的高级副总裁。该公司与辉瑞公司共同研发了新冠疫苗。2021年9月21日,Karikó也被提名为硅谷生物突破奖的共同获奖者,以表彰其在基于对信使 RNA(mRNA)的修饰,开发出一种新的治疗技术,使得高效的新冠 mRNA 疫苗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

  沉建仁研究员,人工光合作用开路人。1961年11月出生。1982年,浙江农业大学环境保护系,学士;1986年,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环境保护系,硕士;1990年,日本东京大学生物系,博士。1990年至2003年,先后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研究员、高级研究员。2003年,任日本国立冈山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教授。2003年至2008年被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聘为兼职研究员。2007年至2012年被日本兵库县立大学聘为特邀教授。2002年至2006年兼任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先驱研究项目研究员,2011年至2012年被聘为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先驱研究领域顾问。2013至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2020年度爱明诺夫奖授予光合作用和固氮酶研究领域的两位科学家,奖励他们在“理解生物氧化还原金属簇方面作出的原创性贡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沉建仁因在研究植物和光合细菌光系统II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此奖项。

  邓青云(Ching Wan TANG),是国际着名材料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邓教授的研究领域以发展有机半导体为基础的有机光电子设备为主。他以发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闻名遐迩,而有关OLED技术已被成功开发并应用于屏幕和照明等商业用途中。邓教授也因发明以新型异质体为结构的有机太阳能电池而驰名中外。此项重要的结构,或其相应的变化,已被证明为提高电子设备效能的关键。正因如此,包括OLED在内、几乎所有的有机光电子设备,都以此为建构基础。邓教授于1998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院士、2002年成为美国信息学会院士、2006年成为美国国家工程学院会员,并获上海大学颁发荣誉博士学位。邓教授获奖无数,其中包括沃尔夫化学奖、信息显示学会Jack Rajchman奖、美国化学学会Carothers奖、Humboldt研究奖、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Daniel E. Noble奖、Eduard Rhein科技奖、美国光学学会Nick Holonyak Jr. 奖、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西潭润一奖、NEC C&C奖和日本京都奖(先进技术),并入选美国发明家名人堂。

  唐本忠院士,AIE概念的提出者和研究的引领者。他于1982年和1988年分别在华南理工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于1989年至199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并于Neos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994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工作,2008年晋升为讲席教授。2021年,唐教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理工学院院长。唐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唐教授已发表二千多篇科学论文,总引用数十五万八千多次,H指数178。自2014年至今,唐教授连续入选化学和材料科学双领域高被引用科学家。唐教授获得多项荣誉及奖励,如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裘槎高级研究成就奖(2007)等。唐教授现任Wiley出版社发行的Aggregate杂志的主编。2021年11月,为表彰唐教授在纳米结构材料领域的开创性研究,第七届Nano Today Conference为其颁发2021 Nano Today Award。

  汤华燊(Prof San Thang)院士,RAFT聚合发明人。在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以及化学与生物交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高分子聚合方法以及材料科学方面有多项创新发明。是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技术的发明人之一;其探讨自由基催化聚合机理的博士论文为产生第一种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NMP)奠定了基础。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被他引已超过17000次;获得授权专利24项;出版着作章节15篇。

  鲍哲南,1970年出生于中国南京,化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2009年,鲍哲南获得皇家化学学会Beilby奖章和奖项 。2011年,鲍哲南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3年,鲍哲南获得美国化学会创意聚合物化学奖。2015年,鲍哲南被评为《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2016年,鲍哲南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7年11月,鲍哲南升任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是第一个在斯坦福当院长的华人女性。2021年11月18日,当选中国科学院2021年外籍院士。因开发出有机和聚合物电子材料的新型仿生应用,包括柔性‘电子皮肤’”获得2022年度“引文桂冠奖”化学领域奖项。

  Krzysztof Matyjaszewski,波兰裔美国化学家、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全职教授。因提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ATRP) 技术而在国际同行中久负盛名,这一聚合方法彻底革新了高分子的合成方式,成为当今高分子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该成果由华裔科学家王锦山博士在Krzysztof Matyjaszewski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发明。在此基础上,十几年来,Krzysztof Matyjaszewski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ATRP领域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Krzysztof Matyjaszewski是世界上论文引用率最高的前 10 名化学家之一,曾获得 2017 本杰明富兰克林化学奖、2015 国际德莱弗斯化学科学奖、2013 阿克苏诺贝尔科学奖、2011 沃尔夫化学奖等。

责任编辑:admin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