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块链的概念及其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针对军事供应链体系多主体、多规则、多模式的特征,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军事供应链管理应用架构。利用运行在区块链上的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来降低信任成本,使供应链上各主体能快速对资产在不同环节的实际状态达成共识,减少交易环节中的延迟,从而提高军事供应链的整体保障效能。 作者简介:吴士泓,男,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博士后,讲师;凌大荣,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军事采购学科带头人,军队物资油料专业专家组成员;鲁静,女,博士后,副教授。 军事供应链是军事后勤保障过程中所涉及的军队内部和军队外部的(分属于军队后勤和国家后勤的)所有实体,以及由实体的活动与相互关系构成的网络系统[1]。美军在其《2020联合构想》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强化军事供应链管理来提升后勤保障能力。从发展趋势来看,军事供应链管理逐步呈现出以下特性:一是有多方主体(军队、政府、银行及供应商等)参与,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将导致自身行为和交互行为的复杂性;二是军事后勤保障体系中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动态演化,要求多种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存;三是随着供应链的扩容,合同规则将更加复杂多变。 区块链(Blockchain)[2]技术的兴起,源于其去中心化的核心优势,通过运用数据加密、时间戳、分布式共识和经济激励等手段,在节点无需互相信任的分布式系统中实现基于去中心化信用的点对点交易、协调与协作,从而为解决中心化机构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数据存储不安全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3]。本文就区块链技术在军事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着重开展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分布式账本、共识机制及智能合约在军事领域非核心装备物资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区块链概念是2009年由化名“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学者在其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中最早提出。区块链实际是将分布式存储、一致性验证及密码技术相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数据资源分布式存储、保护和溯源的解决方案。区块链技术的底层是非对称加密算法,在链上产生与任意多节点相关联的数据块(block),每个数据块都包含一定时间周期内链上全部的交易信息,同时生成数据指纹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并链接到下一个数据块。区块链技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很好的解决了数据在存储和共享环节中存在的安全和信任问题[4]。广义而言,区块链的节点就是信息网络中的“智能主体”:(1)可以主动备份从创世区块开始的完整账本;(2)可以对全网发生的所有业务自动验证;(3)可以自主在全网广播发布智能合约;(4)可以保证合约一旦签署就必然被执行。因此可以认为区块链是一个可共享、可信任、可被任何成员检查的公共账本,且不会被任一单方控制。在区块链上,参与者的行为会被自动记录更新,保证总账本数据的实时性;只能按照严格的规则和公开的协议来进行修订,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区块链的特性为我国信用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载体,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2016年10月,工信部发布《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提出了我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路线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区块链与“云大物移智”等共同被列入战略性、颠覆性前沿技术;2017年2月,央行旗下的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挂牌,中国人民银行的区块链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测试成功;9月,中央人民政府官网(发文《我国区块链产业有望走在世界前列》,公开支持区块链技术发展;12月,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出台“区块链10条”,在政策层面扶持区块链产业。深圳、杭州、贵阳、青岛等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抢占区块链产业发展高地。 区块链能较好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出现后即受到各发达国家军队的重视,目前其研究工作已经开始向国防领域的实际应用转化。2017年9月,美国国防部公布的国防开支计划修正案中就包含了区块链项目,该项目旨在提供更高级别的安全防护,是“一项关于区块链技术和其他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潜在进攻和防御的网络应用,以及一项针对国外力量、极端组织以及犯罪网络利用这些技术的研究报告评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