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114个状元中,如果说谁的官做得最大,那么答案肯定不止一人,因为有不少状元都曾位居正一品大学士;若说谁的官当得最小,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其中有几个终其一生原地不动,至死都是六品。 朱昌颐,出生于浙江海盐一个贫困的百姓之家,早在他五六岁的时候就显示出了极高的天赋,被当地人誉为神童。 不过历史上凡是有“神童”称号的人,结局大多不善。朱昌颐同样没有逃过这个魔咒,11岁那年,父亲将朱昌颐送入私塾,希望他能通过科举这条路来改变朱家的命运。 朱昌颐不负众望,一路过关斩将,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于18岁那年成为秀才。但朱昌颐的科举之路就此停滞不前,从嘉庆七年开始,朱昌颐共参加了三次乡试,结果都无缘举人的头衔。 科举时代供养一个读书人十分不易,眼看朱昌颐的求学之路即将半途而废。嘉庆十八年,朱昌颐有幸被选为拔贡,进入国子监学习深造。 此后的十余年间,朱昌颐不忘初心、追逐功名,但上天似乎并不垂怜这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到了京师后,朱昌颐又参加了两次乡试,结果还是不第。 道光元年,朱昌颐在国子监朝考中名列一等,被选为小京官,以户部主事用。清代读书人最重出身,即便是当了官,内心深处始终都有一个进士梦。 道光五年,朱昌颐再次参加顺天乡试,这一次总算是如愿以偿考中举人。在次年的会试中,朱昌颐厚积薄发再进一步通过会试。 所谓好事多磨,道光六年朱昌颐在殿试中取得佳绩,被点为一甲一名状元。此时的朱昌颐41岁,在清代114个状元中,算是大器晚成的那一类了。 晚是晚了点,但有了状元这个头衔,多年的蹉跎还是有了希望。按说有了状元出身这个金字招牌,他的仕途前程将是无可限量。 按照定例,一甲一名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这是朱昌颐进入仕途后第二个官职,此前曾以监生身份获得户部主事(正六品)一职,如此算来,朱昌颐考中状元后,官职反而降了半级。 朱昌颐入翰林院三年后,官职也发生了变动,被调为鸿胪寺赞善(正六品),这是第三次官职变动。鸿胪寺属于清水衙门,赞善也不过是最低级的职官,显然对于状元来说,调为此职有些大材小用了。 根据《郎潜纪闻》的描述,朱昌颐其人智商很高,情商很低。他会试的座师,正是当朝权臣穆彰阿,与他同一届考中进士的同年们,利用这层关系在朝中钻营。唯独朱昌颐清高自负,生怕担上攀附权贵的恶名。 得罪了穆彰阿后果是很严重的,朱昌颐在赞善的位置上并没有干得长久,道光十一年,朱昌颐被御史弹劾,说他主持祭祀失仪,被调为光禄寺署正(正六品),这是朱昌颐第四次职务变动。 经过这一次打击,朱昌颐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忧虑,如果是意志不坚定的人,恐怕会在这个节骨眼辞官归隐。可朱昌颐并非是轻言放弃的人。 经过几年的蛰伏,道光帝又怜惜状元的处境,下旨调其为吏部主事(正六品),此为第五次变动。此时距他考中状元已过了十余年。而于他同科的榜眼贾桢已经官至工部侍郎了。 道光二十一年,朱昌颐在京察中获得一等,按照惯例他应该是要升官了。穆彰阿也是小肚鸡肠,仍然对朱昌颐存有不满,在他的授意下,朱昌颐被调任为都察院经事(正六品),这是朱昌颐第六次官职变动。 道光一朝万马齐喑,京城官场中以穆彰阿、曹振镛为首的大臣,皆奉行“无事为安”的准则。偏偏出了朱昌颐这个个刺头,他对于时弊直言不讳,打破了官场上的“和谐”气氛。 文献中记载朱昌颐“洞悉利弊,实心任事,弹章无所避忌”。自己本身就没有后台,还喜欢出风头,这样的官指定是当不长久的。 道光二十七年,朱昌颐因“弹劾不实,罔顾法度”的罪名,受到了革职的处分。在官场上混了二十几年,一道旨意又回到了解放前。 咸丰即位后,严厉打击穆彰阿一党,决意要刷新吏治,并启用了道光朝受穆彰阿打击的官员。朱昌颐奉旨入京,咸丰帝仍赏吏部主事。这是朱昌颐第七次职务变动。 此时的朱昌颐早已没了当年的雄心壮志,咸丰五年,71岁的朱昌颐病逝。状元出身,历经宦海三十年,七次易官,终是原地不动。说他是清代最窝囊的状元,那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