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习《童蒙须知》《程董二先生学则》等。教育之首要目的,是教学生成人;次要目的,才是教学生成才。谚语说:先学会做人,才能做事,也通此意。而要教人学做人,则需要从童子开始。孔子说:“幼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做人是个大题目,如何做起呢?朱子认为不可大而化之,而是需要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他说:“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程董二先生学则》,更是将童子为学做人的规矩,细化为18条守则,如:“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等。后来这些守则,大多被清初的李毓秀先生融入到了《弟子规》中。 8岁至15岁,为小学阶段,主要的课程安排为:先读朱熹的《小学》,再教读《孝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之后再读九经,即《易经》《书经》《诗经》《仪礼》《礼记》《周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程瑞礼特别强调,读“经书”必须注重四个环节:1.读,规矩为:“句句字字要分明,不可太快”,“读须声实”,“不可添虚声”,“句尽字重”,“点定句读”,“圈发假借字音”等等。2.背,规矩为:将经书分为若干大段,每一大段又分出若干小段,每一小段再分出若干细段。每细段看读100遍,背读一百遍,再通大段或全文背读二三十遍。3.思(初级阶段),规矩为:“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章求其旨”“每一节,十数次涵泳思索,以求其通”“思而又思”。4.说(初级阶段):先说句注,再通说每句大意,又通说每段大意,每句都要说得精确成文。读、背、思、说这四个环节做到了,才可称为“烂熟”——信口分说得出,合说得出,于身心体认得出。 另外,为配合学生读背经书、理解经书,还要学习考字与演文。考字:即是所谓的考据、训诂,学生主要以《说文解字》《字林》《六书略》《切韵指掌图》等为依据,练习研考一些字的准确含义。演文(初级阶段):相当于辨经。学生以经书为依据,在不破注疏的原则下,用自己的话,逐字、逐句、逐章,阐述自己对经典的理解。 本阶段的学习,常常还会加一些他料,譬如加一些算数知识,以满足一些孩子,将来能记账算账。再譬如,明朝的皇太子入学,一般都要学习地理、自然、祖训等知识。 第一步:以学习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主;并不断抄读、复习各种经书,以达到“温故而知新”之目的。而且抄书也有规矩,例如:抄《周易》正文后,须先抄朱子《周易本义》,次抄《程氏易传》,最后才抄关于《周易》的一些古代注疏。同时,继续在“思”“说”“演文”上用功夫,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切己体察”,跳出书本,活学活用;还要求用心揣摩圣人的话——“虚心涵泳”,把外来的知识内化。第二步:学史。史书主要读看《资治通鉴》,旁及《纲目》《史记》《汉书》《唐书》《唐鉴》等。第三步:读韩愈的文章及《楚辞》等。第四步:学经世致用之学,如律历、礼乐、兵刑、天文、地理、官职、赋役、郊祀、井田、学校、贡举等项。最终将经、史、文、性理、制度、治道等熔为一炉,一并学习与思考。第五步:20岁之后,集中两三年时间,专力学文,以迎接科举考试。学文的规矩为:每一篇文章,先百读成诵,再对之进行细细分析。一般先看其主题,次看其逻辑。然后将整篇分为大小段,于大段中看“篇法”,于小段中看“章法”,于章法中看“句法”,于句法中看“字法”。 这一阶段学习的宗旨为:学天下第一等之学,作天下第一等之文,为天下第一等之事,成天下第一等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