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北京,中国刑侦第一案——“白宝山案”由一位不能公开信息的“卧底警察”提供关键线索,耗时一年,出动北京全部警力后终于宣告侦破。 这位“卧底警察”名叫宋名扬,在2006年提前退休,退休的原因正是因为在打入白宝山案相关集团内部时,染上了毒瘾。 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出身,在宋名扬小学毕业后来到北京,父亲进入工厂打工,母亲则在操持家务的同时,做一些手工活。 1983年春,北京市公安局发布公告,从社会上招募一批警察,宋名扬作为集团的积极分子,被推荐报了名。 警察的招募不仅要求通过初试的思想政治考核,还要经过三个月的体能训练,在体能训练中不合格的人,依旧会被淘汰。 经过高强度的培训后,宋名扬顺利考上了警察,并且因为其优异的表现,被分配到北京市公安局某分局刑警队。 与普通民警不同,刑警队一般负责重大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因此在摸到自己的刑警队服的那一刻,宋名扬就下定决心,发誓要对得起这份荣誉。 当时局里接到检察院宿舍区的报案,小区里一名十岁的小女孩在家门口玩耍时,被正在附近转悠的小流氓盯上,以喝水为由让小女孩带他回家,随后偷了一个相机,并且禽兽不如地奸污了小女孩。 在那个年代,还没有随处可见的摄像头,现场侦查也很难发现有用的信息,因此在刑警队将小区周围彻底盘查完之后,依旧毫无头绪,嫌疑犯就这样逃之夭夭,逍遥法外。 宋名扬骑着自行车载着小女孩,采取了最费时间和精力的原始办法,在检察院宿舍区周围几公里内,一条一条街道、从早到晚的转悠。 终于,在案件发生四十天后,古城公园举办消夏晚会,小女孩指着不远处人群外围一个缩头探脑、身穿背心的二十岁出头男子,对着宋名扬说:“叔叔,就是他。” 为了避免引起恐慌,宋名扬迅速通知了附近巡逻的民警,换上便装后隐秘的绕到嫌疑人身后,悄无声息的带走了他。 进入九十年代后,北京市将扫黑除恶摆在首位,公安系统迅速响应,调集一大批警力,集中攻破各个黑社会组织。 黄赌毒不分家,当时北京隐藏在各个夜总会的混混们,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大哥”,而这些人在黄赌毒上大多都是“雨露均沾”,甚至是非法交易枪支都有人干。 “管理特勤”是公安系统内部的说法,主要职责是“培养线人,并对他们进行管理”,其实用如今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卧底”。 而“卧底”,便是要打入混混集团的内部,发展属于自己的势力,从而为公安部门侦破重大案件提供可靠消息。 脱下穿了七年的警服,宋名扬自此换上了社会大哥标配的黑色皮衣,胳膊下夹着黑色公文包,梳着大背头,带着金晃晃的名牌表,配上他东北汉子的高大体格,看起来威猛无比。 为了“高调出道”,在排面上自然不能太过寒酸,因此局里唯一一辆汽车总是紧着宋名扬用,还不需要打报告。 只要能辅助宋名扬发展“小弟”,顺利找到某些“老大哥”的老巢,相关片区的公安部负责人总会尽心尽力地陪他“演戏”,而且都是最高负责人出场! 让最高负责人陪同宋名扬,一来是可以保证他的身份信息不外泄,二来也是以最大的说服力,让宋名扬在“黑道”上呼风唤雨。 那几年里,不仅是北京,甚至连东北一片的地痞流氓都想巴结宋名扬,逮着机会就要请他吃饭、给他送礼,如果“级别不够”,还会被宋名扬的手下直接拒绝,根本见不到他本人。 到1996年,33岁的宋名扬先后立功10多次,是当时北京黑白两道都要叫一声“大哥”的风云人物。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常年混迹在地痞流氓中的宋名扬并没有“忘本”,他始终铭记着自己光荣的警察身份,衣柜最深处挂着他最珍视的刑警队服,还有局里秘密颁发的数枚奖章。 1996年3月,京西监狱一位名叫白宝山的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打伤了一家电厂的哨兵,并且抢走了一支半自动步枪。 同年5月,宋名扬通过手下的小弟,打听到朝阳区有一个名叫“黑子”的大哥,手上不仅有手枪、微型冲锋枪、还有手雷! “白宝山案”因为和枪支联系密切,因此这个名叫“黑子”的人,极有可能成为摸出白宝山踪迹的关键。 为了不露出破绽,宋名扬打扮成一个贩毒大哥,找局里借了一辆奥迪、一辆公爵王,从与窝点的流氓称兄道弟开始,直到接触黑子本人,被“请进”黑子的别墅。 可黑子毕竟是大哥,城府更深、警惕性也更高,倚在别墅宽敞的沙发上,对着刚进来的宋名扬单枪直入:“你可不是马爷吧?” 当时流氓地痞们都称呼警察为马爷或者马哥,而黑子这话,明显就是让宋名扬证明自己是他们的同类,否则他今天不仅别想走出这栋别墅,打听白宝山消息的任务也要宣告流产。 1997年初,宋名扬终于通过黑子摸到了与白宝山有关的信息:一个与黑子联系密切、名叫“新哥”的人,要从南方运回20多支枪,而这个“新哥”,便是白宝山。 因为“新哥”不做陌生人的生意,所以宋名扬让黑子牵线搭桥,找“新哥”买枪,以此来让“新哥”放松警惕。 他的全身都像布满了蚂蚁,酸痛无力而且头昏脑胀,周围的混混们嬉皮笑脸地看着他萎靡不振的模样,再次给他递上了白粉。 像沙漠中的人突然遇到了水一般,宋名扬在吸完白粉后,瞬间感觉自己活了过来,这一刻,他便明白了自己已经染上毒瘾。 作为卧底多年,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刑警队主力,此时的宋名扬根本不可能放任自己堕落,于是他假借联络毒品货源,离开了北京,去往老家抚顺戒毒。 在爷爷和叔子们齐上阵的架势下,毒瘾发作的宋名扬被五花大绑的锁在椅子上,身体止不住的疯狂扭动,嘴里时不时的或咒骂或求饶。 经过一个星期的戒断后,宋名扬的状态已经好转了许多,于是返回北京,定期前往大兴医院戒毒所进行戒毒心理治疗。 然而自1997年底,宋名扬以正常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第一次踏进戒毒所起,直到2006年退休,他在大兴医院接受戒毒治疗超过100多次,并且“每况愈下”,毒瘾越来越大,戒断的过程也耗时越来越长、越来越痛苦。 终于,在戒毒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宋名扬患上了抑郁症,随后自己申请了病退,离开了曾经创造无数辉煌的警局。 公安部在宋名扬申请内退后,考虑到他的功绩,特意开具证明,表示宋名扬是因公染毒,并非知法犯法。 而退休后的宋名扬,早已因为毒品丧失了谋生能力,只能将房子出租,一家三口与父母挤在一起,靠微薄的租金和退休金糊口。 2010年,宋名扬曾经的小弟鞠某,为了立功而设局,钓宋名扬给他送毒品,宋名扬以300元的价格将0.32克海洛因贩卖给鞠某,被警察当场抓获。 2012年7月19日,也是宋名扬的生日,49岁的他刑满释放,监狱外78岁的老父亲,整整等了八个小时,才看到儿子的身影。 出狱后,宋名扬的退休金和医保都早已被终止,他将家中所有的电器变卖,只留下床铺和衣柜,而衣柜里,仍然整整齐齐的挂着曾经穿过的数套警服。 如今59岁的他,每年春节都会主动前往大兴医院戒毒所,大年初二,就坐在戒毒所的床上,准时收看公安部的春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