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名额分配是广州中考的一个重要录取方式,是户籍生升入优质公办高中的一个重要途径。2024年,已有79所学校合计93个校区将各自当年招生总计划的 这些名额最终录取人数为24045人(剩余学位放回到第三、第四批次),计划完成率达92.37%,在去年名额分配最低控制线降低,以及今年中考梯度线及平均分下降的双重影响下,名额分配的流标率如今已大大降低。 依据名额分配规则,拥有名额分配资格的省市属高中名额会分配到全市初中,区属高中名额则由区内初中消化。 接下来,区老师将会以招生高中为单位,剖析一些关注度较高的学校今年在名额分配的录取情况。如果当中有你的目标学校,则可以作为未来填报志愿的参考。 广州市第七中学,24年共招生636人,其中318个计划在第二批次名额分配招生,名额分配录取最低控制线所初中,除雄鹰学校外,其余32所初中获得了不同数量的七中高中名额,具体获得的名额数和最终录取分数线统计如下: 没有在名额分配占优(他们即使在第三批填报也能被录取)。标蓝的学校,则是我认为有较大概率存在流标情况的学校。这里除了三中实验3个名额全部流标外,其他标蓝的都有可能存在部分流标的情况。筛选标准是录取分数线分(第二梯度线)的学校。 个计划在第二批次名额分配招生,名额分配录取最低控制线所初中,除雄鹰学校和汇泉学校外,其余31所初中获得了不同数量的十六中高中名额,具体获得的名额数和最终录取分数线统计如下: 和七中的情况类似,标红的7所是最终没有在十六中名额分配获益的学校(十六本部第三批次分数线所学校是我认为有机会存在部分流标的学校(豪贤4个名额全流)。 何解?两所学校水平相对接近,学校在考虑他们的时候,除非早已坚定选择了某一所,否则一定会综合考量的。主要考虑的重点是七中和十六中 。选择七中的人多了,自然分数就高,则对应地十六中分数可能会较低,这就是跷跷板效应。举个例子,育才实验,今年它获得的七中和十六中名额数目相当,但是七中分数线年育才实验的同学在考虑这两所学校的时候,会不会因为十六中24年低分而更青睐十六中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二个我想讲的,是一个你们通过上面两张表格可能也有留意到的现象,且这个想象和我们的惯性思维很不一样——那就是 。在我们固有思维里,初中水平越高,名额分配竞争越激烈,那些好高中的名额分数线就会很高。但事实上, 这两所市属名校两度标蓝,执信标蓝一次,而省实、育才实验、铁一虽然没有标蓝,但分数线也不见得有多高。 不难猜测,他们只是头部学生非常强,而这些非常强的学生也瞧不上区属龙头。所以倘若你是这些学校成绩中等学生,其实也是可以大胆考虑七中和十六中这两所“区龙”的,分数线大概率不会高。市属名校的“区龙”名额分数不高,七中、十六中的初中各自又有跷跷板效应,那分数高的是谁?当然是两度标红的三所学校: 嗯,在我印象里头,初中阶段的超尖学生大量流入顶尖民办以及“前八”重点班,而这三所学校的特点,恰恰就是中上水平,以及优秀但不拔尖的学生居多。从真实数据来看,这倒是非常符合我的主观印象。最后要注意的是数据的欺骗性。 每所初中分配到的具体名额,视乎该校名额分配资格的学生数量,外加一点随机性。众所周知,统计学上基数越小,偶然性就会越大。例如, (原37中)的3个七中名额全部流标,但它的7个十六中名额,竟录到706分!作为不少人称呼的“菜中”,我是不相信它的7个名额全部用完,并且全部学生分数都在706分以上的。 明年三中实验的学生,就不应该看着今年706的分数就被吓怕而不敢填报十六中,这就是数据的欺骗性。 这类数据分析的文章,一般比较枯燥,所以文章数据也不好看。但对我个人而言,整理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呈现出来的情况,常常能够以小见大,窥探整体的发展和变化,还是挺有意义的。所以,大家走过路过,不要吝啬你的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