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实验室的员工说一定要摸一摸主机,摸了以后写程序的心态都不一样,会有一种敬畏心情。”IBM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中国系统科技中心总经理谢东坐在上地环宇大厦IBM中国系统中心的Everest会议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Everest会议室二十米外是IBM中国系统中心的两个数据中心机房,当天的阳光很好,从走廊透过大幅面落地玻璃可以看到各个型号、排列整齐、正在运行中的IBM大型主机以及与之配合的存储系统。 “因为它代表了冯诺依曼计算架构下单机最高水平。”谢东说,而且穿越了6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无法被超越。现在,IBM不仅希望自己实验室的员工摸一摸主机,还希望客户、开发者们都可以“触摸”主机。 多元异构是今天的计算特征。应该说在计算无处不在的数字经济时代,有各种各样的计算系统正在适配不同的需求。而IBM的大型主机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这60多年的历史中,IT的计算架构经历了从集中到分布式,从分布式到“混合式”,从PC到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今天的物联网。如此多的变化,为什么认为大型主机依然是冯诺依曼架构下的最高水平,难道在其后的几十年业界创新中,就没有超越它的吗?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它是或不是冯诺依曼架构下的顶级代言? “因为5个9(大型主机的可靠性为99.999%),至今没有哪一种计算机在可靠性超越它。”谢东回应,某种意义上它也是摩尔定律的代言人,无论是主频还是系统性能都是每一个时代的最高标准。从当年为登月计算路径到现在为银行、大型企业的关键业务提供核心支撑,需要5个9可靠性。而衡量一个架构是否为最优架构有三个维度:一是能够满足当前的应用需求;二是能够保证不断的有发展空间,比如能够随着摩尔定律不断向前演讲;三是能够不断地把新的技术融入到新体系里面。 现在,在主机身上有9个标签:第一是高性能(High Performance),第二是高可靠性(High Availability),第三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第四是安全性(Security),第五是灵活性(Flexibility),第六是可维护性(Serviceability),即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是能够提供服务的,第七是集群化(Clustering),第八是扩展性(Scalability),第九是兼容性(Compatibility)。 据了解,60多年间大型主机经历过3次大的蜕变,有了现在的“今生”。一是从1964年到1990年,那个时代主机的名字是 “System”,比如System/360、System/370、System/390。二是从2000年到2008年,这时候主机的名字是“zSeries”。三是从2012到现在,它的名字是“Z”,2015年的z13、2017年的z14、2019年的z15。 “为什么在第二到第三个时代开始要将主机要称为‘Z’?很多人以为Z是26个字母中最后一个,代表最后。其实不是,答案是Zero,零宕机的意思。”谢东透露IBM在进行系统设计时的目标,很明确要把它做成零宕机。“上线以后的目标是零宕机,零故障,而且在系统进行升级的时候不宕机,软件升级时不宕机,在用户部署新应用的时候也不宕机。” 关于Z现在业界有几个疑问,比如为什么z15的CPU是采用14纳米而不是5纳米或7纳米?比如现在Z每两年进行一次重大更新、发布一代新产品,难度不担心更新过快,超前于用户的更新需求吗? 关于芯片,谢东给出的答案是从工艺的可靠性和各种能力保障来看,14纳米是目前最可靠的工艺选择。而从z13到z15这几年的演进来看,其实不仅是在算力上实现更快更高更强,而是在用户需求的另外关键维度实现了突破:其一是更加强调安全可靠,安全性越来越强。其二是隐私保护。而到了z15,在安全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即隐私护照,让数据无论是在主机环境或非主机环境下穿梭都实现安全,另外进一步增强了云原生开发,实现了即时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