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逐渐升高,追究其病因,人们自然想到饮食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饮食习惯差距很大,各地的肿瘤发病率也存在较大的差距。那么,我们的日常饮食结构和制作方法与癌症的发生有什么关系呢? 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与癌症的发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许多饮食成分可以增加或减少癌症的发生。但与吸烟、饮酒等相比,食物致癌的论点常常引起争论,因此,目前对食物中具体哪些成分具有多大程度的致癌作用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日本是世界上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调查结果表明,与其大量食用腌制食品的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而且食用盐腌较重食品的地区,其胃癌的发病率比食用盐腌较轻食品的地区低。食盐本身并无致癌作用,究其原因,是因为高浓度的盐分,不仅能降低胃粘膜表面粘液蛋白的粘度,破坏胃粘液的屏障保护作用,使进入消化道的致癌物直接接触胃粘膜细胞,从而易于患癌。同时高盐食品也能造成胃粘膜糜烂、溃疡而有利于癌症的发生。此外,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的居民,喜欢食用腌制的酸菜,其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类化合物,当体内同时存在硝酸盐和胺时,将会在胃肠道内转变成为致癌的亚硝胺。 硝酸盐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它存在于土壤,饮用水和食物中,人体摄入的硝酸盐主要来源于蔬菜,在实际生活中,正常摄取食物的条件下,体内亚硝基化作用是否对人类健康造成危险,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没有研究结果能证明多吃蔬菜会增加胃癌的发生,但是目前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腌制食物中硝酸盐含量较高,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肝癌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 死亡率排名第三,死于肝癌的人数已超过10万/年。黄曲霉素会引起肝癌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已是公认的肝癌致病危险因素。 黄曲霉素是由霉菌产生的一种化合物,在储存较久的谷物和花生中很容易生长出这种霉菌。有人用肝癌高发区被黄曲霉素污染的玉米作动物试验,近一半的大鼠和近三分之一的鸭子被诱发出肝癌,显示黄曲霉素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肝癌的发生与食用含有黄曲霉素的食品有关。调查研究也显示,食用含有黄曲霉素的食物,患肝癌的危险性增加5倍。有关黄曲霉素导致癌症的发生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黄曲霉素在体内被激活后,与细胞分子中的DNA结合导致突变有关。另外认为,黄曲霉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免疫,从而使人体容易感染乙肝病毒,终因肝硬化导致肝癌。 有相关调查报道称, 严重发霉的筷子会滋生黄曲霉素,于是网络上出现很多谣言,例如:三月不换筷, 肝癌住你家;远离肝癌,拒接竹筷等等。生活中所用的竹筷是比较容易发霉的一种,但是线月定期换一次吗?答案当然不是了,是否需要更换筷子,取决于筷子是否发霉,如果筷子的材质比较好,存放的地方比较干燥,可能使用了1年都不发霉,那可不必经常更换;如果是劣质的竹子材质,经常存放在计较潮湿的环境,估计很快就发霉了。所以说,更换发霉的筷子有助于预防肝癌,但什么时候需要跟换取决于筷子是否发霉。 在一些经常食用熏制食物的地区,胃癌的发病率很高,熏烤炸食物与癌症密切相关。主要的原因是。熏烤的鱼、肉,以及烤糊、烧焦的食品,如锅巴;高温油炸的食品,如油条,久炸的猪油,都含有一种化学物质——多环芳香烃。这类化合物目前已发现有200多种,其中很多具有致癌性,3,4-苯并芘就是其中之一。它即是在熏、烤、炸过程中产生的。例如,1千克熏肉中所含的3,4-苯并芘就相当于250支卷烟在燃烧中所产生的3,4-苯并芘的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