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阿里就在婚嫁产业进行了测试:口碑饿了么联合生态婚嫁产业的幻熊科技,整合生态内的第三方优质资源,一同将无数婚嫁线下商户进行数字化上线改造,从而把标准化婚礼方案传递给更多的结婚新人。 随着口碑饿了么和天猫的介入,婚嫁产业生态伙伴的资源整合能力进一步加强,上线商户可以更快完成数字化转型,阿里系再分别从流量分发、品牌打造上进一步赋能,在带来巨大流量的同时,也使得流量变得更为精准。 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通过传统渠道,婚嫁产业目前的获客成本在500-600元左右,但通过阿里本地生活数字化赋能,这一数字可以直接锐减至几十元 。 再以国内某知名摄影机构为例,它和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合作后,通过天猫、淘宝、口碑饿了么联动发声引流,加上网红直播(内容种草)+线下活动(落地),最终在此前的七夕节达成了极高的商业转化,店内流量增加了5倍,营业额大增。 商品是需求的载体,服务也是,在恰当的场景中给恰当的消费者提供恰当的商品和服务,才是真正的“新服务”。 很显然,消费者每一次打开手机都是需求驱动的:如果说打开微信可以满足聊天、工作、装X等多样的需求,那么打开高德的人是要找特定的地理位置,打开饿了么的人是在寻找便捷,打开天猫、淘宝的是要买买买,打开支付宝是要付钱——阿里系App的特点在于精准、垂直地服务某个特定需求。 如果这些App在完成自己本身功能的同时,能“顺手”干别人的事儿呢?作为阿里系App,这些需要的就是一个打通的数据******而已,而阿里早已经做了很多年的“数据******”了。 因此,当这些需求被结合为一,就成了“在特定地点,通过线上查询,满足线下的便捷性需求”,这就是口碑饿了么帮助本地商家开天猫店的本质: 消费者通过智能手机(Mobile),可以在饿了么App之外,通过天猫App在500到1000米的“本地(Local)”范围内搜索“婚纱拍照”,然后直接可以在搜索结果中发现本地最优质“婚纱摄影店”,通过和它们的直接沟通和查阅既往社交评价等方式,产生深度社交连接(Social),在最优质的供给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服务(“ME”)。最终,商家找到精准、刚需的顾客,消费者找到最适合的供给——这不就是颜艳春先生曾经提到的“SoLoMoME”模型么 ? 消费者有需求,在特定范围内最适合她需求的商品、服务可以直接在任意一个阿里系APP上被实现,也就是说,只要一个需求能引发消费者打开手机,那么就可以在短短几个字符的输入后找到对应的冠军产品、顶尖服务,然后这个需求就被满足了。 这种需求,按照Google的分析,来源于“微瞬间(Micro-Moment)”——这是一个有意向(Intent)、有场景(Context)、有即时性(Immediacy)的短暂时刻。在这个短暂时刻当中,通常包括“想知”、“想去”、“想做”、“想买”四种需求,此时如果能以更小的摩擦,在一个App中通过更少的跳转、更精准的商品/服务精选来满足消费者诉求,无论对于商户还是消费者,都是巨大的体验升级。 去年,口碑和饿了么整合时,张勇曾表示,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将与阿里生态内原有各个板块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和化学反应。从这一年多的实践看,会员体系、私域流量运营、营销、物流等零售正在围绕着本地生活圈进行结合,数字化的光芒正在照进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