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早期的概念主要指存在于红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差异。随着对血型研究的深入,发现白细胞、血小板也存在表面抗原的差异,因此,血型更全面规范的定义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表达在血细胞、血浆及其他组织细胞表面的遗传标志。 根据血液抗原成分的差异可分为不同的血型系统,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型系统及血清型。早期血型抗原分30个血型系统,6个血型集合,2个血型系列,国际输血协会ISBT在2019年8月注册了3个全新的血型系统后,最新血型系统为41个。 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具有临床意义的是ABO和Rh血型。其中ABO血型系统分为A、B、O、AB共4种血型,常见的亚型为A1亚型。Rh血型系统中最常见且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5种抗原分别是D、C、c、E、e抗原,通常以D抗原的有无来命名Rh阴性或阳性,因为D抗原免疫原性最强,同时Rh血型系统也是最复杂的红细胞血型系统。大约85%白种人为Rh阳性,中国人约99.6%为Rh阳性,因此,那些比较少的Rh阴性的也就是大家习惯说的“熊猫血”。 我们已经知道,最具有临床意义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是ABO和Rh血型系统。其中ABO血型系统分为A、B、O、AB共4种血型。但是,血型系统那么复杂,外加之基因突变等各种可能,或许某一天,就让你碰上了那么一个,稍微要费一点点心的那种。 患者血清学血型鉴定结果:红细胞与单克隆抗A 呈弱阳性( + + )反应 ,与单克隆抗B为强阳性( + + + + )反应(图1 正定型);其血清与A1 型红细胞呈现弱凝集(++),但与B型和O型红细胞不凝集(图2反定型)。 正定型为AB型反应格局,反定型为B型格局,正反定型不相符。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情况,主要考虑两个因素,首先考虑红细胞问题,如抗原减弱、红细胞致敏、红细胞自凝、获得性类B等导致的假阴假阳情况等,而红细胞问题又以抗原减弱最为多见;其次考虑血清中缺乏相应的抗体。除此以外,也有可能是罕见的ABO亚型。那这个患者会是哪一款呢?一步步先排查吧。 红细胞抗原减弱多见于某些疾病如白血病、红细胞系统极度增生等,患者ABO血型抗原受到暂时抑制,抗原减弱检出困难。 红细胞抗原增多(额外反应)见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患者自身红细胞致敏或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肠梗阻、结肠、直肠癌或其他下消化道疾病时肠壁通透性增加,细菌脂多糖入血,使A型患者出现获得性类B现象);或其他可引起红细胞自凝现象的某些感染或疾病。 红细胞双群现象还可见于患者近期有过输血史,输入异型红细胞(如A、B、AB型患者输注了O型红细胞,在血型鉴定时可出现);抗体缺乏或减弱通常见于血浆置换、低丙种球蛋白血症、骨髓移植或婴儿、老年人抗体水平低等情况。 血型抗体增多(额外反应)通常见于异常的血浆蛋白(串钱状假凝集):多见于MM、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严重的肝病等患者;不规则抗体或自身冷凝集素的存在;高分子聚合物的影响(葡聚糖、PVP)等。 查看患者病历:患者男性,53岁,因“右侧第5前肋骨折,右腕舟骨骨折”入院,患者自诉身体健康,无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肾病及肝炎、结核等。无近期输血史,无感染症状,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尤其是无球蛋白增高等可能干扰血型检测的明显异常结果。结合患者年龄、病史等分析,与以上情况均不相符。 为排除患者红细胞上可能粘附大量蛋白,对患者红细胞洗涤后再测、延长孵育时间、反复离心;同时为排除试剂、血清、红细胞污染等情况,重新采集患者标本,更换新试剂检测,结果均与第一次结果一致。逐一排除红细胞和抗体因素后,就要高度考虑患者ABO亚型的情况了。科室暂未开展吸收放散实验、唾液血型物质等检测,于是征得患者同意后联系公司外送基因检测。 下图是序列比对结果,上方加粗序列为模板序列,下方序列为样本序列。绿色峰图代表A碱基、黑色峰图代表G碱基、蓝色峰图代表C碱基、红色峰图代表T碱基。红色框选中的是突变位点,突变位点若是双峰重迭则为杂合突变,突变位点若是单峰则为纯合突变,若是“-”或序列移位则为该位点缺失。样本序列中的碱基若有粉红色框则为软件自动识别突变,其他为人工识别突变。 该样本测序结果显示外显子2无突变位点,外显子3-7有突变,样本基因与ABO*BA.02和ABO*O.01.02相符,基因型为BA/O型,表型为B(A)型。 B(A)血型是一种极其少见的ABO 亚型,在中国人群中更是非常罕见[1]。其血清学表现为红细胞表面携带正常的B 抗原以及比较少量的A 抗原,同时携带与O 型红细胞等量的H 抗原,血清中含抗A 抗体。 B(A)血型在遗传学上被认为是B 型,但是,其红细胞上除表达较强的B 抗原外,同时会表达较弱 的A 抗原。B(A)血型的形成机理可能是B等位基因发生了单碱基点突变。正常B 基因序列发生突变后,变异的B 基因除了具有编码A 抗原功能外,同时还具有编码B 抗原功能活性酶的能力,因此血清学同时表现B 抗原特异性和少量A 抗原特异性[2]。 由于血型血清学方法的局限,对于难以确定血型的疑难标本,可采用基因分型技术进行进一步鉴定,确保输血安全。血型基因分型技术是一种分子诊断技术。与血型血清学实验相比较,存在较多优势,主要体现在不受患者不规则抗体、自身抗体、红细胞抗原增多减少、血清抗体减弱等自身疾病的影响。所以,在临床上遇到血型血清学鉴定困难的时候,血型基因分型的准确性使其可作为解决这类问题的首选方法[3]。 由于B(A) 血型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血型,所以在临床上当B(A) 血型的患者需要输血的时候,该类血型的血液几乎很难找到。尽管同型血液最理想,但在找不到血液来源的时候,一般采用O型或B型洗涤红细胞,只要主侧配血相合即可[4]。 [1] 田力,范文成,姚志强,等.罕见B(A)血型的分子遗传学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33-35. [2]黄晓燕,段福才,李大元,李婷婷等,1例罕见B(A)血型者家系遗传调查及临床输血策略;《甘肃医药》,I004-2725(2014)04-0295-05 [3]李慧敏,林隽峰,张帆,顾玉微等,一例罕见B(A)血型的基因鉴定;《检验医学》,I673-8640(2014)09-0945-07 [4]何安华,潘健,田力,B(A)血型的血清学特点及基因分析——附1例报告;《临床输血与检验》,I671-2587-(2018)03-025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