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猪价并未像之前那样“逢节必跌”,反倒是在前几天里表现不俗,全国大部分地区猪价迎来上涨的局面。虽然涨幅不大,但是在调控压力下,仍能表现出上涨的走势,已经很不容易了。 一是随着进入四季度以后,市场对于大猪的需求开始明显上升,而我们之前说过,虽然整体生猪供应充足,但是大猪相对偏紧,因此大猪价格明显走高,市场猪价在大猪价格的带动下,不断被拉升。 二是市场消费虽然整体没有像去年那样大幅增长,但是相比上半年仍有一定提振,再加上大猪供给偏紧,推动猪价上涨。 虽然自六七月份以来,猪价开启了大踏步上涨的模式,虽然经过调控后,涨势明显缩小,但猪价也一直稳定在接近12元/斤的位置上。直到9月底,全国生猪均价更是冲上了12元/斤的大关,继续向13元/斤挺进。 8月底时豆粕现货价格还在4400元/吨的位置上,到了9月底时直接冲上了5300元/吨,甚至有的地方还报出了6100元/吨的高价。 豆粕上涨,直接拉动了饲料成本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光9月份,饲料价格就先后经历了4轮上涨,使得养殖成本不断上升。 而从豆粕走势来看,虽然后续再大涨的空间已经很小,但是短期内也难以走跌,大概率仍将在高位震荡。 另一方面,今年玉米的开秤价格也明显高于往年,虽然随着玉米迎来上市,价格可能面临回调,但市场普遍认为,回调的空间及时间都相对有限,因此后续来看,养殖成本可能会继续攀升,这对于养殖户来说压力将增加。 今年的猪市可以说是回稳后的震荡,主要表现在上半年我国为了防止猪价过度下跌,还在不断启动中央收储工作。而转眼到了下半年,随着猪价的上涨,又开启了中央储备肉的投放。收储和投储并存,这也成为今年猪市的一大特点。 今年4月份以前,生猪产能还处于去化阶段,直到4月份产能恢复到了正常保有量区别。而随着猪价反弹上涨以后,产能端也跟着再生变化。根据数据监测来看,能繁母猪数量从5月份又出现了增长,不过鉴于能繁母猪变化对应的是10个月以后的市场,因此对四季度影响相对有限。 据数据显示,新生仔猪数量从今年1月份呈现小幅增加的趋势,到4月份环比增幅增加,对应的10月份之后生猪出栏量或有增加趋势。 而二次育肥主要影响的是远月猪肉供给,根据调研反馈,二次育肥户相对比较灵活,大部分都是瞄准年底的猪肉消费高峰去的,因此四季度生猪出栏会明显增长。 从前几轮的调控来看,相信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国家对于猪市的调控决心和力度了,单是在9月份中央及各地的储备肉投放就创下了单月投放数量达20万吨的历史纪录。 但这只是小试牛刀,因为国庆还并不是全年消费的高点,因此可以预见,后续储备肉的投放力度仍会进一步加大,没有什么能阻挡国家稳定市场的决心。 一方面是总体来看,经过两年多的疫情,以及今年以来美联储的疯狂加息,扰动全球经济市场,使得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输入性压力影响,尤其是今年,很多家庭收入下滑还是挺明显的,再加上短期内经济仍将承压,因此大部分家庭都收紧了预算开支,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消费均出现明显下滑。 另一方面,如果比较来看,可能这种下滑就更明显。去年不用说了,去年四季度猪肉消费连续迎来了3个高峰(当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低价影响),而今年很难再现去年的情景了。 综合来看,四季度猪价走势渐渐明朗。“好”的一方面是,受大猪供需偏紧以及消费相对增长影响,猪价仍有上升的空间;而相对“坏”的一面则是,在各种压力下,猪价上涨的空间变得十分有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