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邓恺健有类似想法的还有来自沈阳大学的马若涵,在她眼里,买不实用的东西,只是为了更加优惠地买到有用的东西。她并不会单纯地因为喜欢一件商品而立刻下单购买,而是等到有满减优惠的时候才去购买。 作为一个“书虫”,马若涵经常在线上购书平台流连忘返:“这些网站时不时会搞一些满150减50、甚至满200减100的活动,优惠力度很大。”但想买的书却又凑不到满减的门槛,身边又没人和她拼单。这时候,她就会选择一些自己认为“看起来很有用的书”凑满减。之前购书网站周年满减活动时,她购买了一本哲学书,觉得提升自己哲学品味也很不错。但到货之后,那本哲学书一直沉睡在她书架的最内侧:“虽然看起来很有用,但却一页都没翻过。” “商家一般不会刚刚好让你凑足满减,有时候买一些用不着的东西是难免的。”买一个咖啡壶时,为了凑包邮,马若寒多买了很多她完全不会用的滤纸:“但购买滤纸所凑足的包邮,要比单纯地付20元的邮费更加合算。”马若涵对于淘宝满减的把握,似乎已经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 为了凑到满减而后期随便挑选商品、在购物网站上看到便宜的东西便下单,结果购物之后发现很少使用。三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雷晓宁解释,这是“糖果效应”在人身上的表现。对此,他也给出自己的建议:要学会让自己知足常乐,购物的时候仔细观看商品介绍,判断好商品对自己的价值才是“王道”。 一双蓝色的杜兰特5代球鞋,是陈豪“双11”购物节唯一的消费品。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球迷,同时对球鞋也很热衷。这双鞋他盯了一个月,“双11”降价后便宜了200元。“之前常穿的几双球鞋比较旧了,平时又一直都在看鞋”,陈豪掐着“双11”降价的机会买下了它。 作为一个生活简单的男生,陈豪对于消费并没有太高的欲望:“没有消费需求的时候,我可能半个月都不会点开网购App。”调查显示,42.30%的被访者会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56.44%被访者则认为在购物过程中应该保持理性消费态度, 去年“双11”收到鞋子那天的中午,陈豪很兴奋:“到了以后我马上穿着它去打球了。” 今年的“618”购物节,他又买了一双心仪的球鞋。有明确目标的购物,让他避免了买了东西却用不着的困扰。今年“双11”,陈豪没有什么新的计划,这个购物节对他来说可有可无。 和陈豪一样,“双11”购物车空空如也的还有来自天津的小姜。和身边大多数追随“双11”热潮的朋友相比,小姜显得很特别,她没有研究过“双11”的规则,不知道“薅羊毛”的意思,也不明白如何在淘宝上盖楼。面对亲近朋友的盖楼请求,她也会点开链接,收获到的是朋友的惊叹:“哇,原来你是个新手。” 福建师范大学广告学系教师莫莉介绍,在购物节已经变成消费文化的当下,消费者更容易不自觉地购买更多商品,却没有意识到它们并不是真正需要的,而没有加入的消费者就会显得格格不入,跟不上潮流。 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心理,推出集******性和社交性为一体的促进消费的活动,比如近期流行的“盖楼”、点赞领优惠券的电商活动,反过来也推动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发生。她指出:“很多消费者对于机会成本没有正确认识。”从“双11”预热到真正购买这段时间里,为了领劵、满减等优惠,消费者在其上真正消耗的时间会达到二三十个小时。但消费者没有意识到,若用这些时间去劳动、创造,他们最后创造的价值可以远远超过从优惠里获得的金钱数额。 小姜认为,她不是没有“欲望”,而是购买东西的“欲望”并没有那么强烈。打开小姜的淘宝购买记录,书占了大多数,偶有衣服、饰品以及日用品,但频率不高。今年7、8月份,因为购物软件使用频率低,她的购物软件甚至一度处于云储存状态。“但其实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我还是和购物软件有过一段你侬我侬的日子的。”小姜笑着说。她坦言刚上大一的时候对任何事物都感觉很新奇,刚刚可以自己支配生活费后,她每天都会“刷一刷”购物软件。她买过很多类型的衣服,各式各样的本子,稀奇古怪的玩具,但最后留下来的却很少。衣服经常因为质量不过关,或者图片与实物不符,被她放在衣柜里再也没拿出来过。买的本子和玩具因为实用性不强又太占位置,被她带回家放在了储藏室中,因此还被妈妈嘲笑为“垃圾回收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