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奎村,农⺠抓紧收割糜子,在场面上“熬晌”碾场、扬场;海留树村,玉米开始收割;东海心村,鱼儿肥了。达拉滩已入金秋,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 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党的一系列兴农富农举措,让农村呈现新面貌。金秋时节,笔者在达拉特旗几个乡镇采访,看丰收景象,听农民丰收心声。 吉格斯太镇大红奎村,村口刘永为在村头场面上“熬晌”碾场、扬场,到处弥散着糜米的芳香。当一堆堆金灿灿的糜米呈现在场面,他脸上露出了微笑。 “今年糜米(未脱粒)一斤可以卖到3元,今年种了10多亩,亩产80公斤(无公害),收入5000多元没问题。”这位种植户算起了今年的丰收账。 “今年,东海心村养殖水面达2400亩,因为这里紧靠黄河。低密度养殖,保障鱼儿的品质,口感上佳,预计能产出360万斤鱼、虾、蟹,收入可达4800万元。每年到了秋季,都有不少游客前来拿鱼买鱼,供不应求。”东海心村“两委”委员李军说。 作为“全国种粮大户”,家住白泥井镇海留树村的王五命这几天正忙着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玉米。“今年玉米长势很好,又是一个丰收年。”王五命乐呵呵地说。 王五命今年种植玉米和黄豆6000多亩,其中与人合作种玉米4000亩。他用200亩地种植推广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新模式。王五命介绍,“玉米套大豆”的模式利用了两种作物的高度差,实现土地空间的有效利用,在透风透光和保水遮阳等很多方面都有优势,玉米不减产的同时还能多收一季大豆。 王五命,土生土长的白泥井镇海留树村人。说起种地,王五命深有感触:“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村里种玉米,那是个牛拉车耕、靠天吃饭的时代,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收成还并不高;后来受益于国家的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土地集中连片,灌溉条件改善,我承包了大量的土地,逐渐开始走规模化经营路子;再后来,我组建了合作社,探索出了社会化服务模式。白泥井土地平整,地理条件优越,我们还组建了农机服务队,开始提供农机服务。”王五命种地30余年,作为全旗最早进行规模化种植的个体农民,也成为全旗推动传统种植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先锋。 从开始承包100多亩水田的“单打独斗”,到如今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5000余亩,在不断和市场接触过程中,王五命的玉米种植理念逐渐发生变化。他动员农民的力量,合作社负责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积攒了一定的成本后,合作社购买了拖拉机、收割机、装载机等大小机械15台,在本村内开展社会化服务,在更大范围推广机械化种植。 现在的海留树村完全实现了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种植,相比过去,种地更省力了,收入也增加了。王五命与村里外出打工返乡务农的村民联合起来一起发展规模化养殖,带动周边200多农户400多人一起实现增收致富。 水泥路、小广场……走进这几个镇的丰收村,笔者看到这些设施都已是标配。在侯家营子村党群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成为村民闲暇时的好去处。“现在日子好了,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大家跳广场舞已是平常事,农闲时间,大家聚在一起更热闹。”村民马二勇说。 9月2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在呼和浩特会见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国跃一行。 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有关情况,围绕推进能源开发利用、抓好重大项目建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进行了交流。… 9月21日,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胡达古拉来到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看望参加第一期全区自由职业代表人士培训班全体学员。 胡达古拉指出,全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凝聚共识,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要发挥自身优势,立足本职建功立业,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为建设现代化内蒙古贡献智慧和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