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潜江资讯网 - 潜江在线,潜江教育、信息、新闻、租房、人才、二手房、咨询网

热门关键词:

把农民幸福写在希望的沃野上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19-12-24

  高田村曾是平坝区天龙镇的一个贫困村。今年来,在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过程中,高田村以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的新路子。

  短短一年时间,高田村坝区一期1475亩水肥一体智慧农业项目建设已完成,二期6000余亩建设已启动。目前,该坝区不仅成为省内重要的蔬菜保供基地,生产的蔬菜更远销香港、澳门等地,在坝区产业驱动下,全村集体资产超过2000万元,村集体纯收入达到30.38万元,今年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超过1.2万元,高田村党总支部荣获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同一块土地,思路一变,缘何就变成了农民小康路上的希望沃野?冬日里,记者来到高田村探寻、思索……

  “出门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养女不嫁高田男,有男跳出高田山。”这是过去高田村的线年数据统计,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07户1086人,属于一类贫困村。

  “高田村为何穷?关键在没有产业支撑。”平坝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肖菲说,过去,高田村产业小、散、弱的特征较为突出,农产品单一、产业不成规模。

  今年年初,以500亩以上坝区为主战场的农村产业革命在全省推进。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平坝区决定把高田村千亩坝区建设成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打造贵阳市蔬菜“保供基地”。

  机遇难得,立干立行。春节刚过完,高田村党总支书记朱高学就动员村民开展土地流转与整治工作,一听说土地流转要挖掉地埂,村民纷纷摇头:“不行,挖掉了地坎,以后如何找回自家的地。”

  “土地挖掉地坎,我们用GPS定位,测量好,标在图上,让村民明白、放心。”面对质疑,高田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说方法、讲政策,打消群众心里顾虑。

  10多天时间,涉及800多户的1475亩土地全部流转到位,并挖掉1205块地田坎,平整9000多米地埂。

  “没有规模化,就没有规模效应、规模经济。”朱高学说,要实现村里坝区产业规模化经营,必须迁坟。

  在迁坟时,朱高学第一个把祖坟迁到规划的公共墓地,开了好头,村干部与党员也主动迁坟。遇到少数思想不通的村民,高田村村委发挥党小组和乡贤会的作用,利用党员带动和有威望的乡贤发动,让其他村民跟着迁。

  至此,高田村用短短一个月迁坟212余座,整合土地1205块,1475亩土地得以连片成块,为高田村农业产业集约生产、规模化经营打下坚实基础。

  路径之二:农业科技支撑,补齐农田设施,从传统耕作到科学生产,推进高效农业发展农业产业规模化,让农业科技在高田坝区有了用武之地。

  冬日里,走进高田村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一期项目点,水肥一体化智能喷灌系统正在浇水施肥,蒜苗、小葱等蔬菜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蔬菜基地负责人陈华川介绍,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高田坝区在补齐农田设施短板的基础上,一次性安装了价值1700万元的喷滴灌设备,全面实现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

  “传统种植方法,每亩需要用水近400立方米,现今只需180立方米,追肥量也较以前减少三分之一。”陈华川说,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不但节约灌溉用水量和肥料,还减少了人工成本。

  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只是高田坝区加强农业科技支撑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一个内容。除此之外,借助农业科技,高田坝区还实现了现代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平坝区农机中心副主任高应刚介绍,在高田坝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区农业部门积极引导高田村农民学习掌握标准化种植、机械化操作技术。今年春耕期间,农机中心组织起垄机、覆膜机、插秧机等农业机械近50台,对高田坝区进行耕整地作业,提高了耕种效率。

最火资讯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