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城市智慧课堂的常态化应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给学校教学理念、结构、方式和评价体系带来了深度革新。 2017年8月,合肥八中建成安徽首个智慧校园实践基地,两年多来投入3500多万元,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慧课堂体系。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布置作业、批改试卷,迅速收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每个阶段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评判学生状态,让教学和育人变得更加个性化。 根据规划,从2018年起,安徽全面启动300多所示范高中学校、各地市条件具备的中小学,以及开设在线课堂的乡镇中心学校(含教学点)作为首批智慧学校示范校或实验校建设。到2020年,全省将有50%以上中小学进入智慧学校序列,2022年实现全覆盖。“信息化将不再是个别的‘盆景’,而是正成为教育亮丽的‘风景’。”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说。 目前,安徽大力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建设省级培训选学平台、测评系统和培训课程,建立评价标准,积极开展资源平台应用、微课慕课教学、在线课堂、乡村教师网络研修等专题培训,共计培训49.8万余人,有效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以合肥市蜀山区为例,在未来5年内,全区将借助推进教育信息化探索智慧教师种子队伍建设,建立区级与校本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全面推进区域性网络研修和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选拔一批教师组成智慧教师种子队伍,探索多种模式智慧教学,生成若干具有推广价值的智慧教学案例,带动全区教学模式创新变革,实现教师个体与群体专业发展。 去年,蜀山区全区试点开展“大数据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课题,通过大数据平台对课堂教学行为数据进行收集、筛选、分析、处理,使实验教师能够运用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分析工具,关注课堂师生交流互动,提升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力。 琥珀小学教师周君幸运地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以往评课总按照经验来进行,但现在可以依靠大数据分析工具,精准地捕捉到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借助技术手段,让经验性的东西转化成理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对教师来说,让我们一下子有了顿悟的感觉”。 在提升教师能力的同时,信息化技术也大大提升了教育主管部门的现代治理能力。目前,安徽已完成11个国家管理系统建设,并自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动态监测、建档立卡学生资助等17个省级管理系统。 安徽还建成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常态数据库,收录学校数据3.2万条、教师数据55万条、学生数据856万条、其他数据2.4亿条,并向各地进行数据授权与共享,促进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利用大数据辅助教育管理和决策。(记者 方梦宇)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