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村寨原来是茅草房、‘猪扒房’,现在变成了小洋房;过去的泥巴路、毛毛路变成了水泥路;过去人畜混居、牛屎马粪遍地,现在有了人畜分离、干干净净的美丽村寨;原来村民‘等靠要’,变成现在的要产业、要致富、要发展。”朱有勇说。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院士专家们聚焦科技运用,破解各族群众“如何富”的难题,通过大力推进科技扶贫,培养了1500多名面向市场的实用型人才、本地创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了群众劳动技能,提升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带动9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在落后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创造了奇迹。 与澜沧县相隔810多公里的曲靖市会泽县乌蒙山中,也活跃着扶贫院士的身影。比起澜沧县,他们甚至还早来了3年。 “第一次走近大海乡草山等地贫困户,深刻感受到什么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中国工程院对口会泽县科技扶贫工作总负责人陈剑平院士说。 “会泽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县25个乡镇中有贫困乡12个。” 会泽县委书记谭力华介绍,全县106万人口中,还有14万人未脱贫,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自2012年挂钩帮扶会泽县以来,中国工程院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组织院士专家百余人次,到会泽开展扎实的帮扶工作,先后选派4位处级干部、博士到会泽挂职,当好院地对接的桥梁纽带。 “打造产品、社会资本、商业模式、专业运行”是院士专家在会泽总结的精准扶贫模式。他们通过全面调研,精准分析会泽产业发展情况,选准符合会泽实际和市场需求、带动能力强的优质产业项目加快推进。立足会泽林业资源禀赋,朱有勇院士团队把“林下三七”模式复制到会泽。目前,200亩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示范基地正在建设,下一步有望扩大到2万亩。 此外,李玉院士团队帮助会泽培育7个食用菌栽培菌种,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1000余亩,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陈剑平院士协调唐华俊院士团队,开展高产优质新品种燕麦引种试验示范,两年多的时间内完成13个高产燕麦品种选育工作。目前,已建成6000亩燕麦品种繁育基地,实现了平均亩产70公斤到300公斤的飞跃,每亩增收1500元以上,今年已完成播种4.6万亩,3年内将推广15万亩计划惠及1.8万贫困户,为高寒冷凉地区群众脱贫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还研究和推进会泽县苹果品质和马铃薯、玉米种源改良工作,计划利用2至3年时间,完成5000亩低产苹果园改良增效和百万亩核桃产业链延伸工作。”陈剑平院士说,好产品要有好销路,他们还联合开展农村电商,开展农村“互联网+”研究和示范。 不止于此,院士专家们还为会泽古城保护开发和高原特色农业、林下经济、中药材、文化旅游产业等发展费尽心力,在会泽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院士专家咨询服务站,帮助协调渝昆高铁过境会泽并设站,共圆会泽人民的“高铁梦”;依托资源优势,黄璐琦院士主持制定《中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徐德龙院士帮助完成《古城西内街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白雾村保护规划》;吴志强院士操刀《会泽高铁站场功能布局、空间组织及其造型研究》等战略规划,为会泽未来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陈剑平院士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努力打造特色产品,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创新精准扶贫商业模式,培育高技能高素质农民队伍,夯实产业振兴的基础,按时、高质量完成工程院交给的会泽县科技扶贫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