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公司治理一直是金融监管部门提及的高频词汇。从金融机构已暴露的风险来看,内控机制失灵、公司治理薄弱往往是重要原因。作为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日前,银保监会下发了《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对、机构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状况进行判断、评价和分类,并根据评估结果依法实施分类监管。 《办法》指出,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党的领导、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监事会和高管层治理、风险内控、关联交易治理、市场约束、其他利益相关者治理等方面。 公司治理监管评估总分值为100分,评估等级分为五级:90分以上为A级,80分以上至90分以下为B级,70分以上至80分以下为C级,60分以上至70分以下为D级,60分以下为E级。 评估等级为A级(优秀),表示相关机构公司治理各方面健全,未发现明显的合规性及有效性问题,公司治理机制运转有效。 评估等级为B级(较好),表示相关机构公司治理基本健全,同时存在一些弱点,相关机构能够积极采取措施整改完善。 评估等级为C级(合格),表示相关机构公司治理存在一定缺陷,公司治理合规性或有效性需加以改善。 评估等级为D级(较弱),表示相关机构公司治理存在较多突出问题,合规性较差,有效性不足,公司治理基础薄弱。 评估等级为E级(差),表示相关机构公司治理存在严重问题,合规性差,有效性严重不足,公司治理整体失效。 4。 股东通过隐藏实际控制人、隐瞒关联关系、隐形股东、股权代持、表决权委托、一致行动约定等隐性行为规避监管审查,对银行保险机构的控制权或主导权造成实质影响 银保监会将公司治理监管评估结果作为监管部门配置监管资源、采取监管措施和行动的重要依据,并在市场准入、现场检查立项、监管评级、监管通报等环节加强对评估结果的运用。 对B级机构,应关注公司治理风险变化,并通过窗口指导、监管谈话等方式指导机构逐步完善公司治理。 对C级机构,除可采取对B级机构的监管措施外,还可视情形依法采取下发风险提示函、监管意见书、监管措施决定书、监管通报,责令机构对相关责任人予以问责,要求机构限期整改等措施。 对D级机构,除可采取对C级机构的监管措施外,在市场准入中,认定其公司治理未达到良好标准。同时,还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法规,采取责令调整相关责任人、责令暂停部分业务、停止批准开办新业务、停止批准增设分支机构、限制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等监管措施。 对E级机构,除可采取对D级机构的监管措施外,还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对机构及责任人进行处罚。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股权管理,加强对股东的穿透监管,防范道德风险。”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强调。 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当前大中型银行、保险公司都形成了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国外成熟上市公司相比,在架构上没有太大差距,但公司治理机制还需加以规范。“公司治理规范不仅要形似,还要神似。所谓神似,就是要真正按照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机制运作,促进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更有效率,更加优化,更好地发挥其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表示,面对趋严的监管环境,国内各大银行、保险公司应精准把握监管机构合规管理的政策方向,加快推进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建设。银行、保险公司需转变自身理念,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和搭建合规管理体系。唯有全方位地打造银行合规管理能力,化外部合规要求为内部管理动力,才能有效构建合规管理的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