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前的11月1日,来自扬州各地的12万多民工聚集在高邮,解放后首次对里运河进行大规模的整治,高邮唐代镇国寺塔正是在此次拓宽中,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显示了扬州人民的大智慧,成就了“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大运河宝贵遗产的一段佳话。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至新中国前夕,扬州境内的运河已经是堤防卑矮单薄,河道弯曲狭窄,险工林立,隐患丛生,防洪、灌溉、航运能力很差。当时,里运河水源来自洪泽湖里的淮水,取之于淮安节制闸,来水量在200~230立方米每秒,由于运河两岸涵闸很多,逐段分流,到了高邮界首已减到60立方米每秒,至高邮附近只有20立方米每秒,远远不能满足灌溉用水。解决灌溉用水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适应灌溉送水要求,决定拓宽里运河高邮至界首段运河。 水利专家徐炳顺介绍,当年,水利部批准江苏省治淮总指挥部《里运河(西干渠)工程设计任务书》,其中明确自“高邮四里铺至高邮镇国寺塔新建东堤”,把拓宽里运河作为灌溉送水的西干渠进行治理摆上议事日程。1956年10月,扬州成立“江苏省扬州专区里运河整治工程指挥部”,由时任扬州行署副专员殷炳山任工地党委书记兼指挥,拉开了扬州首次整治拓宽运河的序幕。 当年“举锸如云”壮观场面,徐炳顺至今仍记得。11月1日开工,来自兴化、高邮、宝应、江都、泰兴、泰县12万多治水大军,云集在高邮界首四里铺至高邮镇国寺塔之间,安营扎寨,他们一干就是7个月,在老运河(明代开挖的康济河)东堤以东另开新河,长26.5公里,结合河床开挖,新筑东堤,挖土方2078万立方米。 1957年7月1日,筑成了长26.5公里的高邮至界首的新东堤。原来的老运河东堤变成了里运河的新西堤,同时加高培厚。由于新河开挖后,原来的老运河,被抛在现在的里运河西侧成为故道,形成了“两河三堤”,即老西堤——老运河——运河西堤(中堤)——里运河——新东堤。高邮至界首之间的运河拓宽后,不仅改善了运河输水,又改善了航运。 季克宇是江都区水利局退休干部,1956年江都县里运河整治工程中,27岁的他担任技术员,见证了“让道保塔”全过程。 “运河高邮段整治工程共分二期,第一期是1956年新建高邮镇国寺塔至界首四里铺新东堤,全长25.6公里,第二期是1958年运河整治拓宽从高邮镇国寺塔至江都的鳅鱼口,新筑运河西堤。其中,高邮以北头闸至镇国寺塔,全长4.3公里,由江都县里运河整治工程总队部负责施工,总队部指挥是当时的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丁虎。镇国寺塔位于这一段施工范围内,镇国寺塔保留还是拆除,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展。虽然也开过会议,没有结果。 季老回忆说,当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扬州专区里运河整治工程指挥部召开会议,指挥部设在今高邮通湖路西首一家旅社里,只记得旅社是平房,西门朝运河大堤。会议由殷炳山主持,会议一直开到晚。会上,陈祖常科长、许洪武工程师提出不拆,其理由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占领高邮时,用炸药炸此塔都没有被炸掉,应该要保留,改为一河两堤,将堤东移。经过一番激烈讨论,最终决定“让道保塔”,镇国寺塔就这样保留了下来。 高邮镇国寺塔始建于唐僖宗时期,地处江苏省高邮市京杭大运河中间,是一座方形七层楼塔式砖塔。塔高35.36米,顶端塔刹为一青铜铸葫芦,葫芦表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字。镇国寺塔虽历经几次修葺,仍基本保留了唐骨明风的建筑特色。现为世界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姜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