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潜江资讯网 - 潜江在线,潜江教育、信息、新闻、租房、人才、二手房、咨询网

热门关键词:

帮官兵拉直心中问号为基层提供贴心服务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3-12-14

  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连日来,各部队以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为契机,广泛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引导官兵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治观念。

  在军队法律工作者中,不乏文职人员的身影。他们为强化官兵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提升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贡献着智慧和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了解几名文职人员的相关工作经历,听听他们的体会感悟。

  “处突维稳、巡逻守护是我们的职责使命,行动中既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也要牢固树立依法行动、依法处置理念……”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暨第六个全国“宪法宣传周”来临之际,支队“送法进军营”活动如期举行。

  作为主讲人,我对照收集整理的官兵关注的热点法律问题,结合他们担负的任务,讲述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

  让法律在官兵中“热”起来、“活”起来,让更多人感到法律并非仅仅是纸面行文,而是要贯穿于训练工作生活之中,这需要军队法律工作者不仅熟悉条令法规,更要深刻理解依法治军战略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能够运用法治思维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官兵把法治精神内化为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这样的认识,是我在入职之初为官兵进行法律授课的经历中感悟的。

  那次,支队领导安排我为官兵做法律法规辅导。受领任务后,我立即查阅资料、打磨教案、制作课件……精心准备后,授课如期进行。但课堂上,我面对的却是几乎无人回应的尴尬,只能匆匆推进课程。“这些法律知识能运用到处突维稳的行动中吗?”“您如何理解依法治训?”讨论交流环节,官兵的提问让我一时语塞。

  什么法律主题更贴近官兵?部队法律服务到底该怎么做?课后,我不停反问自己。“在基层开展法律宣讲,不能脱离部队任务实际和官兵需求,搞照本宣科那一套。”支队领导的一席话点醒了我。从那以后,我注重认真系统学习部队条令条例和法规制度,重点研究与部队担负任务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文,不断深化对依法治军的理解。

  前不久,我利用开展主题教育的时机到基层调研,根据官兵意见整理法律辅导需求清单,探索“靶向宣讲、按需配送”的法律服务机制,为“送法进军营”活动提供依据和参考。

  “老家土地因被邻居侵占产生了法律纠纷,该怎么办?”在某中队宣讲时,战士小李向我咨询家庭涉法问题。我针对他的具体情况研究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协调当地有关部门提供帮助,最终顺利解决了问题。

  “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我们要依法依规为军人军属维权提供便利,保护军人合法权益。”近日,我代表支队参加了建立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军地协调会,大家的讨论让我越发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我不仅要把宣讲法律知识与解决官兵实际困难结合起来,还要善于对落实落细工作做好相关法规制度的解释,拉直官兵心中的问号。

  拟制判决书、准备开庭、进行资产评估鉴定……作为一名法官助理,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坚守在司法服务一线,参与办理各类刑事民事案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军人军属权益的一次次经历,提醒我在对接基层、对接官兵过程中不断增强为兵服务意识。

  2021年,我成为北京军事法院的一名文职人员,负责刑事案件的开庭审判、民事案件的审理以及各种法律服务保障工作。工作中让我有成就感的,除了审理案件,还有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官兵防范风险。

  一次,我参与单位组织的“姓军为战、司法为兵”活动,在为官兵提供法律咨询过程中,战士小袁向我提出了他遇到的法律难题——为方便照顾怀孕的妻子,他在单位附近租了一处房子并交纳一年房租,但居住几天后发现房子隔音很差,严重影响了妻子的休息与日常生活。小袁与邻居协商无果后,向房东提出退租,但房东找各种理由搪塞拖延。

  小袁的遭遇让我深感同情。随后我了解到,一些官兵知道租房等行为需要签署合同,但对合同中具体条款的法律风险并不清楚,也不懂得如何约定责任区分,在发生争议时很难保障自身合法利益。

  帮助小袁通过协商解决好这一问题后,我感到,虽然这只是一起小小的民事纠纷,甚至没有进入诉讼程序。但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帮助官兵从法律纠纷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用于备战打仗,就是我工作的意义所在。

  后来,我就如何规避合同条款中的法律风险向官兵进行集中讲解。我们还积极推进平台建设,升级法律服务,明确对接联系人,结合不同单位的任务特点、工作实际和官兵情况,为基层提供综合法律服务。

  “不仅要帮助解决已经发生的涉法问题,更要注重提示防范法律风险。”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我结合年终总结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梳理,深刻意识到,依法治军离我们并不遥远。开展法律服务保障工作,是落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的重要举措之一。这项工作不仅能对接基层,为一线官兵解决问题,更能对接部队,为重大军事行动决策提供法律保障,全面评估和控制法律风险,保障部队依法决策、依法行动、依法履职。

  2022年,国际科学团队完成第一个完整的、无间隙的人类基因组序列。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说,现在成本降低后,很多以前舍不得测的基因组类别现在都能测序了,比如疾病基因组、药物基因组等。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12日发布的北极年度气候报告显示,2023年北极的平均表面气温是自1900年以来第六高,夏季地表气温创有气温记录以来新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紧紧依靠科技进步驱动产品创新和产业发展,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意义重大。丁冉建议,对一些从事长周期基础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应适当放宽博士后进出站的年龄限制。

  统筹不仅限于区域内,更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促进要素资源的整合创新在长三角经济版图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远近闻名。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从体制机制、要素流动、产业协作等方面实现更高效的协同联动,凝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大数据、人工智能(AI)和大模型的融合发展,将激活科学研究的创新力和生命力,帮助破解更多科学密码。

  《自然·电子学》12日报告了一种由电子硬件和一个大脑类器官组成的混合计算系统,可执行如语音识别和非线性方程预测等任务。

  (记者刘志强、常钦、郁静娴)粮食丰收,颗粒归仓。今年,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情况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功不可没。减“单”增“双”,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普安村农民田学文说:“单季稻改成双季稻,早稻集中育秧每亩补贴100元,流转的2000多亩田多种了一季,增收20万元左右。

  近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青年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黄凯团队研究开发出一款高度仿生的老鼠机器人NeRmo,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核心创新在于其柔性脊柱的水平摆动设计,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效率。

  据新华社电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据介绍,2023年,全国夏粮产量为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亿斤,下降0.8%;早稻产量为566.7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0.8%。

  “海上风电是清洁能源建设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风能产业的科技制高点。”他建议,加强海上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制关键共性技术标准,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快速发展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充满活力的创新引擎,亦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将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科技创新带来的福祉。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储存环最后一台磁铁12月11日安装就位,标志着HEPS储存环主体设备安装闭环。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12月11日,工作人员安装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加速器储存环线

  针对当前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形势,国家卫健委10日就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近日,我国航天两大集团公司党组机关报《中国航天报》推出“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系列评论,在其中一篇评论中提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标SpaceX,集团公司在发展理念上、科研生产模式上、关键核心技术上、质量效率效益上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整体上大而不强、大而不优”。

  12月9日,记者从东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野大麦种子人工扩繁基地喜获丰收。这标志着“野大麦种子扩繁与退化盐碱草地生态修复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记者12月8日获悉,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为磊教授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海洋生物碳泵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研究人员介绍,此前,对海洋生物碳泵的直接观测主要利用沉积物采集器,数据极为稀少。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