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从ebay淘来了这台原汁原味德产的Rollei 35。几乎每天随手携带,作为日常记录使用。本文写与拍摄2卷之后,想分享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台相机,并且小结一下使用它的一些感受。 事实上我一直是个细节控,画质党。所以胶片相机一直都会去选择画幅较大的。比如Mamiya RZ67II这种有6x7画幅的,甚至是Speed Graphic这样的4x5大画幅相机。我也有一台佳能的A-1单反,是我爸给我的。但对于135胶片的画质一直难以接受。所以在拥有更大画幅的相机后这台A-1大部分时候是躺在干燥箱的。 把兴趣当成工作后,会发生什么事情?2016年的时候,我自己办了一家照相馆。从那时候起工作和兴趣的界限渐渐模糊起来。不过幸好到目前为止,自己并没有因为工作而磨灭对摄影的热爱。 记录生活也许是人类的本能,作为摄影师尤为如此。这个时候把兴趣当成工作的副作用来了。以前出个门、旅游时都要带上各种镜头大包小包的。现在离开工作后几乎不太想去用数码相机。但是让一个热爱摄影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拍照是不可能的,那就用手机拍吧。我并不觉得手机摄影有什么不好,我觉得日常90%的情况下相机已经可以被手机代替。 但手机摄影是乏味的。我指的是“拍摄”这个行为是非常无聊的。因为不管什么情况下只需要点一下就好了,甚至比数码相机都简单。这样的“行为”还能有什么乐趣可言?手机摄影的乐趣更多的在于“拍到的影像”,而非“拍摄”本身。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用数码相机“拍摄”已经够无聊了,我为什么要再换一种更无聊的拍摄方式呢? 这就是选择Rollei 35的初心。它“极致”小巧的身材可以轻松放进身上任意的口袋,能够满足随手记录生活的同时,也能够带给我“拍摄”的乐趣。 简单介绍一下Rollei 35,上世纪60年代起,相机开始朝小型化发展,135规格逐渐成为主流。专注120画幅的禄来顺势推出了这款135规格的相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小的135相机。这台相机使用蔡司40mm f3.5镜头,Tessar结构。镜间快门系统,快门速度1/2到1/500与B门。配有指针式测光系统,但无测距对焦系统,对焦全部依靠估焦。 Rollei 35按生产时间可以分为前期“德产”和后期“新加坡产”两大时期。德产的时间比较短,只有Rollei 35一个型号。生产线搬至新加坡后,后续衍生出Rollei 35T与Rollei 35S两个型号。其中Rollei 35T依旧为Tessar结构的40mm f3.5镜头,Rollei 35S改成了Sonnar结构的40mm f2.8镜头。后期这两个型号又演变成Rollei 35TE和Rollei 35SE,主要变化是指针式测光系统改为了取景器内的电子式。我最后选择了德产的Rollei 35,配有Tessar结构40mm f3.5镜头。为什么不选配有2.8大光圈的Rollei 35S呢?因为我认为对于这台需要估焦的相机来说,大光圈的使用场合不会很多。 从介绍中可以看出这台相机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个就是小,另一个就是拍照需要估焦。小型化的胶片相机有不少选择,但拥有镜间快门,Tessar镜头,有热靴,还能做的如此小巧的却不多。没有对焦系统也许是Rollei 35设计之初的无奈之举,但如今却成为这台机器最有乐趣的部分之一。我一直对带自动对焦功能的现代化胶片相机毫无兴趣,原因正如之前提到的,这种近似于数码相机的拍摄体验非常无趣。如果说手动对焦升华了胶片未知性带来的乐趣,那么这台连对焦系统都没有的Rollei 35可以说是把这个乐趣发挥到了极致。 我想,没有比这样一台强悍小巧的相机更适合在记录日常生活的同时,还能享受“拍摄”行为本身带来的乐趣了。不是么?我依然会用手机去随手记录一些画面,但若需要“适度地创作一番”时,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它。 想象一下,当你使用Rollei 35时,你需要完完全全专注于“拍摄”行为之中。测光、然后评估此时的曝光补偿,估算被摄物体的距离,预估景深,再决定最终的光圈快门组合。作为一台旁轴相机,你可能还不能完全依赖取景器来构图,或者为了不想被人注意而放低相机,细心的调整角度的去构图。镜间快门的存在感非常小,甚至连你自己都不注意快门已经开关。或许乍听之下拍个照太麻烦了。但实际的体验下来会发现,摆脱对焦的依赖后拍摄会变得相当随心所欲。充分利用景深原理,拍个1卷就可以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