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直至清王朝灭亡,这期间的七十多年时间里整个国家几乎是兵连祸结,灾难频仍。先是两次鸦片战争,后又爆发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以及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但对于中华民族来讲,最耻辱的就是在甲午战争中输给了日本。用黄仁宇先生的话说就是:“被日本打败,中国感到深耻奇辱”。 历史上,日本一直是中国的“学生”或者说是“小弟”。中日两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即便是现在,无论是日本的文化、民俗以及生活习惯,都有许多中国秦汉以及唐朝以前的痕迹。 据学术界的一致看法,日本形成于新石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日本历史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弥生时代。从历史上看,日本这个民族由于长期的岛国锁闭,养成了夜郎自大、凶恶好斗的性格。隋朝大业三年(607),当时的日本太子圣德派出使臣出使中国,并亲手写了一封“国书”。在这封国书中,圣德太子竟然称自己是“日出处天子”。 中日第一次发生战争是在唐初,公元653年,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和高句丽三国矛盾重重。当时,百济和高句丽一心想瓜分新罗,新罗自知无法自保,便加强与唐王朝的联系,以寻求大唐帝国的保护。但百济向来与日本勾结,根本不把大唐放在眼里。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百济攻取了新罗三十余座城池,作为宗主国的大唐,决定出兵援助。660年,唐朝派出水路十三万大军赶赴朝鲜半岛,采取围魏救赵之计,直取百济。百济不自量力,迎战大唐军队,结果一触即溃。失败后,百济请求日本出兵。 中日第一次战争正是这这样的大背景下爆发的。当时,日本的国内形势也不乐观,可谓危机四伏。因此为了转嫁国内矛盾,日本决定发起对外战争以转移民众的视线年正月,日本齐明女皇亲赴九州岛,准备渡海西征,与唐军决一死战。但齐明女皇突然猝死,出征计划被迫延迟。 当年八月,大中兄皇子监国,下令先遣部队渡海。次年正月,日本向百济援助大批物资。五月,日本将军阿昙比罗夫率一百七十艘战舰援助百济,663年正月,又增兵三万。 日本参战的消息马上传到了唐高宗的耳中,他积极备战,令刘仁轨为大将,从陆路出征百济,同时又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统帅水师进驻熊津城。663年,日本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济为名,倾举国精锐两万七千余人向新罗发起了进攻,夺取了鼻岐、奴江两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的联系。接下来,历史上着名的白村江海战拉开了序幕。 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军大将刘仁愿、孙仁师与新罗王率陆军围住周留城。刘仁轨等带领战船一百七十余艘列阵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军向唐朝水军发起了进攻。 日军向来狂妄自大,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但开战以后,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时的大唐帝国如日中天,军事力量更是世界一流。能征善战的刘仁轨利用唐军战船的优势逐个歼灭日军。经过几次激战后,日本损失战船四百多艘,主将朴市田来津被击毙。战后,百济灭亡。 白村江海战,是中日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交手,由于唐朝在这次战争中不费吹灰之力便战胜了日本,因此此后近一千年的时间里,日本不仅不敢挑战中国,就连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的例子也不多见。狂妄的日本也从这次战争以后,形成了闻唐如虎的畏惧心理。 日本这个民族,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服硬不服软”,白村江海战以后,日本变得乖顺老实多了,频繁向唐朝派出史臣,不断登门学习中华文化。成了一个虚心求教的学生和小弟。 明万历时期,朝鲜半岛战火再起,明王朝举全国之力打响了抗倭援朝之战。尽管明朝为此战几乎耗尽了国力,但日本再次意识到中国的强大,故而在此后的三百年内日本都不敢再挑衅中国。 历史上这两次对日作战,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将日本视为莞尔小国。当中日甲午战败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举朝震惊,那些士大夫们认为是奇耻大辱,认为败给英国、法国情有可原,而败给日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