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章女士向新民晚报记者反映:一年来,她前前后后在“摩德健身”充值了8万多元。如今,健身馆说关就关,“接手”的“下家”似乎也不靠谱,让她陷入拿不回钱、又享受不到 章女士说,去年9月26日,她来到位于虹口区广灵四路524号3楼的摩德健身。 尝试后,感觉不错,便当即办理了一张两年期的会员卡,花了2888元。 2018年9月,章女士办理了私教体验课合同,360元一节课,共6节课,花费2160元。一般而言,去健身馆健身,请一两个专业“私教”,再正常不过。章女士经过比较和店面私教经理的推荐,办理了几节私教课“体验体验”,花费2160元。约一个月后,章女士又在私教的“指导”和“建议”下,增加办理了110节私教课,共计37620元。去年11月8日,一位私教又以“拉伸训练”课程效果较好为由,竭力推荐章女士继续购买课程。章女士又购买了专项课程,价值40000元。 章女士告诉新民晚报记者,当时自己满脑子都是尽快“瘦身塑型”,拥有“人鱼线”“马甲线”,可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今年12月2日,当她向往常一样来到健身房时,却看到大门口贴出一张关店通知。 帮忙君从这份通知中看到,店家表示,“因各项成本过高,坚持至今现已无力经营。近期又因电梯安全问题、水箱使用等问题被客户多次投诉,在和物业沟通无果情况下,选择闭店。” 章女士说,据她了解,充值几万元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他们已自发组织了一个“维权群”,目前已有99人,还在不断增加。 市民黄女士同样非常糟心。她告诉新民晚报记者,像章女士一样,她也是先前听信私教的“建议”,前前后后充值了4000余元。目前,她也陷入了“上课不能上”“要钱要不到”的尴尬境地。 那么,通知上写有的“龙健身品牌三家分店可无条件接受本店所有会籍及课程”的承诺,执行得又如何呢? 据会员们反映,1470开头的电话热线,始终无法接通。对此,章女士和黄女士都连连摇头:我们按通知打热线年都打不通。去现场,也始终没个准信。 新民晚报记者分时段多次拨打了“1470”开头的该“客服热线”,却始终无人接听。记者从多名消费者处了解到,事发后,他们多次联系,甚至还搜索出了公司法人代表信息等,但都无济于事。 随后,新民晚报记者又拨打了摩德健身贴出的通知上提到的龙健身三家门店的客服电话,了解情况如下: 该店态度尚可。工作人员表示,凭借之前在摩德健身签订的合同,可以来门店继续课程和服务。如果之前的合同遗失,那么龙健身仙乐斯广场店将会核实,一旦核实信息有效,才能继续享受服务。不过,核实的周期会比较漫长。“一般来说,可能要等农历新年之前,我们才会核实好相关信息。” 该店就没有那么客气。工作人员告诉新民晚报记者,之前的消费者可以来门店继续健身,但前提是必须要携带实体会员卡和纸质合同,不然,他们就不会接纳之前摩德健身的消费者。“我们门店本身就是义务接纳的,必须要按照要求来办事。” 不少消费者坦言,原本办理健身的时候,就是看中离家近。现如今,提供的三个门店都离自己家有不少距离,来回奔波,太折腾。 一些消费者也表示,在“接手”的龙健身里继续上课,是否有“续费”“续会员”等门槛要求,这些通知里都没有说明。另外,提供的课程是否与之前的等值、等价、等量,也无从知晓。“万一又被‘推销’了私教课,不是又有被‘套路’的危险了么?” 上海市经建律师事务所主任应慧鹏律师认为,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健身房在通知中向消费者提出的“转会”方案,即表示因经营不善而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将对消费者提供健身服务的合同义务转移给第三方,对此,消费者有选择接受“转会”方案或者要求退费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