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2月5日电(钱贺进 宋亦闲)近年来,南京市六合区龙袍街道深入贯彻中央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要求,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在街道全域落地生根,加快把长江龙袍段建成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严管示范带,打造出长江大保护“龙袍品牌”。 宕口是“靠山吃山”粗放发展模式的产物,“炮声一响,黄金万两”,山体露天开采后留下的宕口,就像一个个丑陋的“伤疤”,不仅影响长江岸线景观,而且留有地质灾害隐患。 龙袍街道围绕保护安全、生态优先的总基调,以突出生态功能,系统性修复和整体性保护为目标,对长江干流两岸10公里范围内、生态问题严重的废弃露天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在工作中积极主动与区规划资源局、技术单位对接沟通,确定治理后土地利用方向。采取山、水、林、田、草综合治理模式,突出土地开发复垦,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恢复生态修复功能。目前正在对新强盛、东沟一窑、小柴庄柴矿、土门金矿坑等进行综合治理,整治点规划方案评审已经通过,即将进入修复施工阶段。 穿行在水杉林荫大道中,看滚滚长江惊涛拍岸,品江鲜美食,在蒸汽雾笼中尝香浓蟹黄汤包……龙袍街道在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面,打出“全街总动员”“十百千万”等“组合拳”,描绘出美丽乡村秀美画卷。 龙袍街道下辖的村(社区)均为涉农社区,“三清一改”、旱厕拆除、户厕改造、污水处理设施、美丽乡村宜居村建设、垃圾治理、拆违治乱整破等目标任务压力山大。在制度上创新实干。强力推进“三清一改”,全面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塘沟清淤、清理禽畜废物、改变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生活习惯;宣传上坚持“十百千万”,制定社区推进“十项措施”、组织人居环境“百场演出”、开展村民小组“千次座谈”、机关全体走进“万户家园”。通过发放致农户的一封信、微信推送等一系列举措,做到政策家喻户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在组织上埋头苦干。要想工作做得好,还得拿稳“指挥棒”。街道成立专班、制定专项考核制度,保证系统地推进工作运行;党政班子带头蹲点到11个村居现场指挥调度,37名部门负责人、162名机关党员干部全部包到158个村民小组、16329户家庭,开展走访、宣传、指导、督查工作;同时,为每个村居预拨“三清一改”、厕所革命等专项经费,确保在不增加村居负担的前提下,实施经费充足。在推进上紧追快干。全街2504座旱厕已全部拆除, “三清一改”158个自然组已全部完成;无害化户厕改造完成99.86%;存量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整改、规划布点村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美丽乡村宜居村及美丽庭院建设、拆违拆旧、垃圾转运分类等工作持续向好推进。 龙袍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初见成效,正朝着实现“垃圾减量化、污水资源化、厕所无害化、村庄绿美化、配套标准化”目标迈进,全面展现“江畔明珠”魅力风采。 今年7月1日起,长江干流南京段三桥至安徽交界水域全面禁渔,世代以在长江打鱼为生的渔民不得不面临退捕上岸转产,如何确保渔民上岸后能妥善安置、正常生活、转产转业,对社会和谐稳定、政策持续开展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六合区龙袍街道在接到全面禁捕任务后,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开展落实。全面摸清底数,在确定了131户退捕转产的基础上,按持证人员及携带人员情况、年龄段分布情况、住房情况、船具情况进行分类统计,为下一步精准施策、分类保障打下基础。开展政策宣传,因龙袍街道全是职业渔民,世代以捕鱼为生,街道组织人员挨家挨户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引导工作,深入了解渔民基本情况,掌握不同渔民家庭实际困难。做好服务保障,专门组织12名同志分4个小组,到渔船上逐一对渔民所拥有渔船、渔具等信息进行登记,一户一档、分类造册;开展渔船渔具的第三方评估,确保补助合理到位。强化技能培训,举办各类就业技能培训班,并提供相关就业岗位,帮助渔民上岸后能够自食其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