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顺利进入终端市场和后续加工环节。在此基础上,发展粮变粉、豆变芽、肉变肠、奶变酪、菜变肴、果变汁等初级加工产品,提升农产品品质,满足乡镇居民消费需要,把就业岗位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2020年,举办全国茶叶加工职业技能大赛,认定一批制茶大师。 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化产能布局,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农畜产品优势区,建立标准化原料基地,打造“第一车间”“原料车间”和“粮食车间”,优化加工产能。支持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研发推广一批有知识产权的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制一批智能控制等产加工设备。加强标准制定,制修订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提升加工深度,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增加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和产品附加值,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2020年,发布农产品加工业100强企业。 三是推进副产物综合利用。按照集约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要求,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副产物循环高值梯次利用。推行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的绿色生产方式,推进“生产-加工-产品-资源”循环发展。加快副产物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实现资源多次增值、节能减排。2020年,推介一批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案例。 四是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支持河南驻马店、黑龙江肇东建设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引导地方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加工园,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产品加工园体系,构筑乡村产业“新高地”。2020年,建设并推荐一批产值超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 一是有序开发特色资源。发布并组织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积极引导小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乡村产业发展,开发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保护传统技艺,传承乡村文化根脉。开展乡村特色产业监测分析,引导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集中资源,集合力量,引导各地建设特色粮、油、薯、果、菜、茶、菌、中药材、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种养基地。创新发展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建设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仓储加工物流等全产业链条,加强质量管控和品牌宣传,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的质量效益水平。2020年,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是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乡村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小而精、精而美的乡土特色产业,推进特色资源有序开发、规模开发。优化特色产业布局,认定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推进特色农产品“产加销服”“科工贸旅”一体化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产村产镇融合,促进全产业链首尾相连、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实现串珠呈线、块状成带、集群成链,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一省一业”发展格局。2020年,建设一批产值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产值超50亿元的特色产业强县、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强镇、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强村。 四是培育乡土特色品牌。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制定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加强特色产品展览展示,提升特色产品知名度。发掘一批有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的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加强宣传推介。举办“一村一品”交流活动,开展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主体身份化、营销电商化“四化”试点,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