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石家庄2月16日电(记者王文化、齐雷杰)从1件不产到日产近2万件,不到20天时间,河北省医用防护服迅速形成大规模生产。这紧急“起飞”背后,凝聚着政府的应变和担当、企业的能量与奉献。 疫情发生前,河北只有1家持证医用防护服生产企业,但“非典”后长期未生产。春节前,武汉疫情持续发展,引起河北省市场监管局、省药品监管局领导警觉。 “根据防控‘非典’经验,我们预判口罩、医用防护服等物资需求将出现爆发式增长。”河北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丁锦霞说,防护服是“白衣战士”的必备武器,我们能多产一件,前方就少一份风险。 大年初一,河北省药监局召集口罩等医用物资生产企业开紧急会议,并派出多路工作组赶赴企业调研。经全面摸底,药监部门陆续找到7家具备医用防护服生产潜力企业,并掌握了其生产条件、能力、原料储备等情况。一次“跨界”转产紧急行动就此展开。 隔行如隔山,医疗器械产品门槛高,“跨界”转产谈何容易。这7家企业都不熟悉医用防护服生产的法律规定、生产条件、技术标准等要求。针对企业转产面临的技术、标准、产品灭菌等问题,省药品监管局每天调度会商,省、市、县药监和工信等部门派出工作组驻厂包联,全天候服务企业。 改造车间仓库,安装室内空气净化器,订购锁边和密封设备,提升车间洁净标准,协调银行贷款,省市专家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帮助企业按照医用防护服生产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驻厂工作组全天候吃住在企业提供服务,县领导每天调度,以最快速度解决企业难题。”邢台市市场监管局党委书记柳金钟说。 “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河北省药监局副局长李基滏说,药监局按“战时”要求,启动绿色审批通道和应急审批程序,企业生产许可证和产品******证审批采取串联改并联模式,实行检验检测、技术审评和现场检查“三同步”,最大限度节约时间。以往3个多月才能完成的审批流程,现在最快7天就完成了。 正月初三准备,正月初四召回工人,正月十五取得《医疗器械******证》正式生产,目前日产医用防护服1000套左右——第一家拿到******证的宁晋县润博达医疗防护用品有限公司,跑出了转产加速度。 涿州华诺救生装备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医疗急救器材和装备,拥有十万级净化车间和万级微生物实验室。公司负责人张武荣说,正月初三公司就召回技术团队,紧急开展防护服设计。 宁晋县的河北晶达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专门开工为企业赶制20万个塑料包装袋。听说需要真空包装机,一家食品企业二话不说派人送货上门。 目前,河北省医用防护服日产达1.9万套,预计2月18日后可达到2.6万套,其中,际华三五零二职业装有限公司目前日产1.5万套,预计2月18日后可达2万套。 “特事特办不能降低标准,我们要坚持服务从优、监管从严。”河北省药监局局长许彦增说,对投产企业,我们将工作重心转向强化监管,指导企业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生产全过程监管,强化产品检验监督,确保每一件防护服都质量合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