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隔十来分钟就要发个微博,是樊建川独特的“宠粉”方式,网友们甚至习惯了在评论里寻丝觅迹“吃瓜”,这天也不例外。 在佛山参加“博物馆论坛”,专题演讲后要立即赶往机场,并剧透“下午五点,成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我必须去参加。”铁粉们立即兴奋了起来:成都大气污染防治面对面座谈会要开了? 果不其然。下午5时,相同的地点、相同的小圆桌,还是一人一杯盖碗茶,12名市民代表分坐在小圆桌旁。身旁一起“喝茶”的,身旁一起“喝茶”的,是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罗强,以及相关市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这场在蓉创茶馆的“龙门阵”进行到第四年,相比于4年前大家正襟危坐在会议桌旁、对空气质量忧心忡忡,今年的“茶客”们焦虑感少了,气氛更放松,窗内温暖,窗外是一片阳光灿烂。茶香氤氲中,市民代表们抛出的问题和建议也并不仅限于空气质量,黑臭水体治理、土壤环境治理、绿色产业发展、环境与健康科普……一个个热点问题和建议也让这场散发温度与热度的“龙门阵”越摆越深。 自2016年起,每年年底,成都市都会邀约市民去蓉创茶馆摆天气。今年的“龙门阵”却从心情摆起,从忧心忡忡到忧大于喜,再到喜忧参半,今年则是喜大于忧,例数这四年座谈会的心情可以这四种状态概括。要问今年喜大于忧从何而来,现场播放的2019年成都大气污染防治情况短片藏着答案。 截至12月26日,成都空气优良天数达285天,比去年全年增加了18天,首次未出现重污染天气; 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67μg /m3、42μg /m3,分别同比下降6.9%、6.7%,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控制目标,创下自2013年国家实施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 根据测算,今年SO2、CO、PM10、O3四项指标可实现达标,其中PM10将实现首度达标。目前,成都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城市中排第78名,同比改善幅度排名第19位。 聚焦靶向治理、精准管控,成都围绕工业、机动车、扬尘“三大污染源”,狠抓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推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靶向治理、精准管控。 在推进科技治气方面,成都持续运用“散乱污”企业整治督查平台、“智慧工地”监管平台、扬尘在线监测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强化污染源精准管控:创新打造了“一中心支撑、一平台驱动、一门户引领”的成都“数智环境”系统,实现对企业电力数据的实时调度、工地扬尘和运渣车的实时监管;持续推广应用“多尺度喷雾(淋)除霾”、“3D气溶胶激光雷达扫描”、“VOCs观测走航”、“车载空气净化装置”、机动车尾气净化装置等科技治气技术,精准“干预”削减污染总量; 今年9月30日投入运行首批50辆安装 “车载空气净化装置”的公交车,车载空气净化系统对吸入的PM2.5、PM10净化率可达96%以上(截至11月底,累计运行9463班次、35万公里、2.38万小时)。 水污染防治方面,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Ⅲ类以上,岷江、沱江成都流域市控及以上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8.8%,8个国省考核断面已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优良比例达75%,提前完成2020年目标。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圆满完成全市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和1098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信息采集。全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49.25%,建成投用大型环保发电厂5座,合计日处理能力达8300吨,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减少3%、2%,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相比邱永浩,成都伊藤洋华堂有限公司经营企划室室长平石幸雄是一张新面孔,也是唯一一名外籍人士在蓉代表。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每一位发言人的建议,而他则用自己在成都四年的亲身感受来表述成都生态环境的变化。 “2016年的冬天刚来成都,经常戴着口罩,随后两年戴口罩的时间逐年减少,到今年一次没戴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