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潜江资讯网 - 潜江在线,潜江教育、信息、新闻、租房、人才、二手房、咨询网

热门关键词:

国际局势前瞻:观世界之变中国把握外交“时”与“势”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4-03-30

  中新网1月2日电(记者 陈彩霞孟湘君)过去一年,乌克兰危机延宕、巴以新一轮冲突等大事件此起彼伏、交织共振,深刻影响了国际秩序。面对世界变局,新的一年,中国将如何践行特色大国外交,为维护全球和平稳定,为推动改善全球治理贡献力量?

  近日,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苏浩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郭宪纲在接受中新网访谈时称,2024年国际关系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应保持足够的战略自信和清醒头脑,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2023年11月15日,中美元首在旧金山会晤,双方同意继续保持经常性联系,同时两国外交安全团队持续开展战略沟通,跟进讨论的重大问题,落实达成的共识。随后,中美军方高层时隔一年多首次通线周年。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郭宪纲称,美国2024年要举行大选,形势复杂,国内通胀压力持续,特朗普官司缠身……种种潜在问题,都可能影响其对华政策。虽然民主党或共和党当选后采取的具体措施或有所不同,但“打压中国的目的不会改变”。

  郭宪纲表示,中美两国实质上是“竞合关系”,双方既有大国竞争和对抗,也有必须开展的合作。双方应该采取相向而行的努力与行动,建立更加稳定、积极、健康的双边关系。

  “未来一年,中国在处理和美国关系方面,既要维护自身的利益,又要寻求和美国能够合作的领域,比如气候治理、联合打击毒品等热点问题。此外,中美要采取措施管控分歧,使得中美关系不至于失控,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转,”他强调道。

  苏浩也认为,中美关系是2024年中国外交当中的重中之重。美国需要改变以前居高临下的沟通方式,中美需要相互包容合作,需要陆海协同,“我们还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尽一切方式来维护国家利益。”

  近年来,中国外交持续发力,不仅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还致力于推动区域合作与发展,希望通过建设性对话,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2024年,中国外交仍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内,继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苏浩将中国外交比喻为一栋“建筑”,其中一大“支柱”就是发展双边关系,另一大“支柱”则是发展区域性合作关系。

  他分析,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2024年要发挥作用,首先就要基于中国位处东亚大陆这一地缘位置,来推动区域合作。

  苏浩认为,中国作为东亚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一直在推动各国间合作,希望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这也是东亚、东盟国家和中日韩三国达成的共识。尽管困难重重,美国高调介入、试图撕裂东亚,中国要坚持推动“10+3”东亚合作的框架。苏浩预测,2024年,中日韩三国可能将会再次迎来首脑峰会,三方进一步推动合作。

  苏浩指出,中国在区域化战略方面屡有建树,从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G20峰会到共建“一带一路”,这些主要涵盖南方国家的区域化组织及倡议运转良好。

  他解释称,十年来,中欧班列把东亚、中亚及欧洲连接起来。围绕陆上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重大战略通道及支点建设,中国加强了与欧亚大陆各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的互通与合作方面。

  2023年中国首场主场外交活动是举办了中国——中亚峰会,未来一年,中国将继续在金砖、G20等合作框架积极推动与中亚国家的协调合作。

  苏浩提及,中国和俄罗斯等大国的关系发展在2024年也颇为关键。作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尤其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压制之下,中俄之间战略上互为依托,未来一年有望形成更深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从这点上来看,在俄乌冲突及亚太地区的一些安全问题上,中俄之间的协调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的帮助中国应对外交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苏浩说道。

  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变化加剧,俄乌局势、新一轮巴以冲突等,给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了新要求。苏浩表示,未来中方需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也要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

  郭宪纲认为,2023年,从对巴以冲突等地区事务的处理来看,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未来一年,在加强双边协调的基础上,中方正提出更多方向性倡议和目标,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展开更好的合作。”

  苏浩也表示,2024年,要想在当前国际热点问题上寻求好的解决方案,需要有更多有战略自主的国家来帮助推动。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欧洲国家、非洲及拉美发展中国家都能积极促进和谈,深化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

  “中方2023年提出的三大倡议,即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这些倡议很好地推动了全球治理,未来有助于建立起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基础的命运共同体,”苏浩总结道。(完)

  据中国气象局介绍,在针对2022年第3号台风“暹芭”登陆北上期间北方冷涡降水等多个历史个例的预报试验中,下一代大气数值模式的全球5公里分辨率预报优于当前的业务模式。

  其中,《量子测量术语》界定了量子测量相关术语和定义,规范了量子测量专业领域和相关领域之间的术语一致性和逻辑完整性,是量子测量领域重要的基础性标准,为规范和统一量子测量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奠定重要基石。

  预制菜产业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兴食品产业,在促进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转型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但预制菜也面临范围泛化、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消费者对预制菜是否添加防腐剂很担忧。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人表示,今年是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的关键一年,将全面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推进“一对多”的开放许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专利转化效率。

  眼下,春风渐暖,春季农业生产也已进入大忙时节,全国春耕备耕正自南向北全面展开。打好粮食生产“第一仗”,将进一步夯实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基础。

  五年来,总书记多次考察中部六省,为中部地区谋新篇、开新局指引方向。我们选取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生态建设、乡村振兴、制造业发展、文化传承等六个方面,跟着总书记的足迹,通过卫星视角看中部崛起新图景。

  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极其重要的驱动力。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谁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谁就能占据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刘柳团队在近日出版的《科学》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了一种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这类卡宾的分离表征拓展了人们对碳化学的认知,并有望促成双亲性主族元素化学的革新。

  一项国际研究近期发现,陆生动物所能达到的最大奔跑速度受肌肉收缩速度和幅度这两个因素限制。而猎豹等中型陆生动物身上,这两个极限刚好能达到平衡。

  未来航空,会是什么样?从材料到发动机,从通信到能源动力,人们在猜测,颠覆性的改变会从哪里发生?

  睡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与清醒时相比,睡眠期间大多数生理功能会发生改变,例如心率、动脉血压、体温、激素分泌及免疫功能等。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3月17日开幕以来,记者采访与会专家、企业代表,听听他们带来关于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最新动态。

  截至2023年底,全国基站总数超337.7万个,5G移动电线亿户,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和县城,5G应用已深入千行百业,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记者19日从西北大学获悉,该校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鹏副教授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国武教授团队申请的两种新矿物,近日经国际矿物学学会新矿物命名与分类专业委员会审查、投票,均通过认定。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3月20日8时31分,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3月20日,搭载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的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动力电池对新能源汽车来说是最核心的安全部件,它可以深刻影响不同车的性能、安全、可靠性以及二手车价值。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