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ACS患者中,上游(血管造影前)使用GP Ⅱb/Ⅲa受体抑制剂所带来的效益是否会不同?一项前瞻、随机、开放试验,将9207例接受侵入性治疗的中到高危ACS患者,随机接受常规上游或延期GPI治疗,随访30天。结果显示,上游使用GP Ⅱb/Ⅲa受体抑制剂未降低主要缺血事件,反而增加非冠脉搭桥术(CABG)相关的大出血。另外,EARLY-ACS研究也发现,造影前给予GP Ⅱb/Ⅲa受体抑制剂未降低缺血事件风险,但显著增加大出血发生率。 基于这些研究,2015年ESC NSTE-ACS指南和2017年ESC STEMI指南中关于GP Ⅱb/Ⅲa受体抑制剂的推荐与上一版相比,推荐级别都显著下降。 世纪交替阶段,在P2Y12受体抑制剂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临床研究未能显示GP Ⅱb/Ⅲa受体抑制剂的获益,反而增加了出血,指南推荐地位显著下降,仅限于PCI术后大量血栓及并发症患者。 GP Ⅱb/Ⅲa受体抑制剂可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定义为血小板计数<100,000/ml或者较基线%。使用GPI后,急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在0.5%-5.6%不等。替罗非班治疗会使所有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增加51%。应用GPI后,应当在初始治疗8~12h接受血小板计数检查。 综上所述,在P2Y12受体抑制剂广泛使用的背景下,GP Ⅱb/Ⅲa受体抑制剂的获益有限,但增加大出血风险,指南推荐:不建议造影前(上游)常规使用,仅在造影见大量血栓、出现无复流时建议使用。且使用GP Ⅱb/Ⅲa受体抑制剂时应注意剂量调整,并密切关注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