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叙事时间轴线的坐标,以小见大,用多元化叙事视角展示了大众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与向往、对理想的坚持与奋斗、对大时代发展的感悟与反思。 艺术的天职是塑造美的形象以育人,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要学会以美塑像。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要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这亦即马克思所强调的“按美的规律”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人之美”,更善“美美与共”,以求“天下大同”。 电视剧《大浦东》以“改革”这一时代的名义,串联起层次丰富的多元化人物图谱,其中包括政府领导形象,如赵国平等,浦东洋泾老街的街坊们,还有企业家韩要强、建筑工程师陈建华,也有经济学者徐敬之、外国投机者查尔德,当然还有中国新一代金融家赵海鹰……这些身份各异、人生观与价值观大不同的人物依次在剧中入镜出画。 其中的核心人物——赵海鹰,这个极富金融天赋的年轻学子,经历了退学、自谋生路、爱情终止、同窗背叛、事业起伏等一系列成长叙事中必须的“困境”考验后,最终成长为中国金融市场的成功者,开拓出自己的事业领域,成为海融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个体命运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 以赵海鹰为核心人物的社会关系,折射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发展和浦东新区开发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迁、价值观念的取舍与重建。主创们通过赵海鹰的父亲赵国平,这位浦东新区的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和建设发展的参与者与执行者,串联起影响浦东新区发展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赵海鹰的乳母孙妈妈,细致而微地展现了浦东洋泾老街的巨大变迁。还有他的同窗挚友们:谢天阳、吴一白、张翔和陈梦蕾,这是一群与赵海鹰一样,跟随上海改革与发展而成长的年轻人,他们中有些人曾经以进入美国华尔街为人生最高理想,有些人迷失于价值投资与投机而丧失性命。庆幸的是,他们最终都清醒地认识到:金融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与国家。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现实题材要开掘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说到底是需要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及鲜活深刻的人物形象。可以说,电视剧《大浦东》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极大程度地克服了脸谱化、概念化的创作症结,通过真实丰富的细节,让剧中人物个性饱满、亲切感人,较好地处理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 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创作,在当下的特质体现为营造时代感、话题感和幸福感的有效表达,将时代赋予人们的心理感知外化为视听语言,在与现实生活极度趋近的创作中完成对历史真实、艺术真实、生活真实与本质真实的把握和平衡,以一种含蓄的叙事方式映射时代、社会与命运。可以说,时代感是电视剧创作对时代特征、时代气息的一种艺术把握,这种创作理应着重聚焦社会发展。通过放大人物特点、塑造典型形象来打造充满正能量的角色,是这种幸福感表达的重要策略。 电视剧创作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最终是否能为社会进步提供解决方案,而在于对人性、对审美的坚持,在对历史与现实的一次次表述中完成对心灵秩序的构建。在当下,引起社会强烈共鸣的影视作品都是使观众能真正体味人性的复苏与和解的作品。变革的时代为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一个创作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认知和把握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关于人性的各种表现,如何直面社会病症,勇敢地与现实对话,如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审视、反思,从而对人性深处进行毫不隐瞒的挖掘,完成充满诚意的讲述。 电视剧《大浦东》力求追求细节的年代质感,复刻真实的生活场景,既展现了浦东人的创业史、梦想史,也将个人与时代紧密相连,拼接出整个中国的奋进史,折射出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伟大礼赞。如果说生活是一场喜剧,我们愿意看到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如果说生活是一场悲剧,更多的人想知道悲伤之后该何去何从。一代代人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生活的重压,从摔倒的地方重新站起来,将生活的苦乐反复撵磨,再一点点拼出日子该有的样子。这种不懈奋斗中爆发的生活勇气,犹如破土的种苗,沙土地里的绿树,爆发出巨大的生存能量。这份能量才是打动观众的“魂”,也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