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牢牢把握课程设置这一核心问题。推进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课程设置是核心。广大中小学要将国际通行的课程方向和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相结合,助推本土教学改革,弥补本土教育之短板。如可以选择部分科目,以项目研究的形式开展国际课程比较研究,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经验,深化自身课程与教学。例如: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已经进行了三年的中美基础教育比较课题研究,计划用5—10年建立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课程,让没有出国机会的孩子在国内也能接受优质教育。 在开发国际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要强调国际课程的现代性和探究性,突出学科前沿知识、交叉内容、新兴学科领域的知识,重内涵,轻形式。例如:现今提及的IB(国际文凭)课程,即为融合东西方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注重多学科和多元文化融通的课程,其核心在于促进学生在知识、概念、技能、态度和行为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学习,强调自主学习与进展+总结性评估。再如:现在美国非常强调STEAM教育,其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综合素养,这些都是学校在开设国际课程时需要重视的内容。其二,引进国际课程要整合还要适度。使用境外教材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经合法渠道引进,不能无原则、整建制全盘引入,要逐步建立起综合国内外教育精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课程体系,并在国际教育体系中赢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此外,学校也不应将引进多少国际课程作为评价是否国际化的唯一标准,要给予学生多样化选择和国际理解机会。同时,要处理好引进课程与统编课程的关系,国家规定的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人文学科课程绝不可少。其三,注重体验式教育。学校应安排学生接触有一定风险的活动,如爬山、徒步旅行、野炊等,使其逐渐能够主动承担风险。在学习或生活中通过摸索积累,主导自己的学习方向,同时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分享学习体验。家长也可以积极参与到体验式教育中,与孩子分享生活实践体验。 五是提升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素养。推进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基础教育的对外开放,不仅对学生适应未来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提出了新挑战,也对教师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包括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跨文化学术交流合作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而对于中小学来说,有必要建立一套系统培养熟练讲授国际课程教师的方案。 六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互联网+”平台助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是时代的必然选择。通过“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促使传统汉语教学升级、汉语师资培养提质;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对接。通过慕课MOOC、一对一教学等各种渠道来进行;从教师个性化需求和兴趣出发来培训师资队伍。教师培训要制定长远规划,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互联网红利惠及每个师生。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力点,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特征。 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逆风再起的背景下,中国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方面的角色日益突显,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聚焦所在和信心与动力源。 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文件,旗帜鲜明地倡导“共同发展”价值,为反思历史、检视当下、走向未来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要对中印关系把舵定向,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规划中印关系百年大计,为中印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内生动力,携手实现中印两大文明伟大复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赋予中印关系新的内涵。 70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