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月动工开建,1948年10月20日全线通车的邯郸至涉县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旧中国的铁路大部分是由帝国主义、官僚为瓜分中国和掠夺中国资源而修建,邯涉铁路是共产党领导太行区军民为支援解放战争、改善太行区交通条件在解放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以伤亡3500万人的重大民族牺牲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治疗战争创伤,重建家园。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安养生息的强烈愿望,调兵遣将进攻解放区发动内战。 为及时将抗日战争时八路军总部、八路军129师在太行山区山西武乡县柳沟、黎城县黄崖洞,河北武安县梁沟、涉县西达等数十个兵工厂生产的枪支、弹药尽快运往前线支援解放战争。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边区人民政府决定修建一条邯郸至涉县的铁路。 1947年2月6日,在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军政联合财经办事处主任杨立三同志领导下,邯涉铁路修建工程正式启动,邯郸至磁山和乱石岩至涉县两段分头同时施工。 峰峰和六河沟煤矿的两个机修厂搬到磁山成立大成铁工厂,负责为铁路制造机具、零件,枕木由武安、涉县派购,石匠、铁匠来自林县,筑路民工由涉县、武安、磁县、峰峰等地组织。拆除日伪时期铁路所得的钢轨及小火车头,由当地政府负责运送到指定地点。 工程技术人员由边区人民政府公安局协助调查征集,选调了学过铁路工程专业的中学教师刘文阁作技术指导,另从在押人员中挑选了一名工程师李芝甫,从日本战俘中挑选了工程师高户(译音)、技术员高山。 邯郸至磁山段,基本上沿用日伪时期的旧路基,施工比较顺利,1947年8月,火车开到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驻地武安县冶陶镇时,当地军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在庆祝大会上,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高兴地宣布:“我们有火车了!”已率领大军南下的刘伯承司令员闻讯后,也给予热情鼓励和高度评价,他指出:“我们白手起家修铁路,这是我们自己的第一条铁路。” 邯涉铁路沿线共设十二个站,东起邯郸,往西经林村、康二城、武安、午汲、磁山、徘徊、冶陶、乱石岩、鸡鸣铺、井店,抵达涉县北关,全程103公里,轨距610mm,于1948年10月20日全线通车。 邯涉铁路开通后,一趟军列运送枪支弹药30吨(计6000市斤),如果用驴驮,每只驴的负重量一般为120市斤,就需500只毛驴和500民工,从涉县到邯郸行程最快也要三天,而小火车只需几小时,大大减轻了支前群众的差务劳动,又保证了军需的及时供应。 《晋冀鲁豫边区交通史》虽然对邯涉铁路修建过程记载得比较详细,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件实物资料佐证在建设、运输过程中的细节。 红色资源,不会再生,无可代替,笔者作为邯涉铁路起点站邯郸火车站有40余年路龄的退休职工,深感对邯涉铁路的文物抢救性收藏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所在的邯郸红色收藏协会的藏友、红色收藏家、原邯郸地方铁路局团委书记贡延红(邯郸地方铁路局1960年成立,2005年改“乾政集团公司”),对铁路有浓厚的怀旧情结,对铁路有关文物情有独钟,我们一起把收藏邯涉铁路的有关文物作为收藏重点,沿着邯涉铁路建设者们的足迹,与涉县、长治藏友互动,在古玩城淘寻,十几年来收藏了许多见证这段历史的有关文件和信件。 据《晋冀鲁豫边区交通史》一书记载:在涉县境内高山峡谷施工的乱石岩至鸡鸣铺一段,仅土方工程1948年2至6月涉县就投入15万人次。这15万人次的土方工程,每月约有二千人战斗在工地上,他们使用什么工具,在怎样的生活条件下进行建设的? 我们收藏的两份《命令》作了回答:涉县第三区区公所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三月二十日向所属村长下达的《命令》(图1),黑墨油印内容摘要如下: 奉县府第五号命令,派咱区民工350名去修筑邯长铁路,规定工资每人每天小米五斤为标准(按土方计算),做工用的工具由民工自带,每十人带铁锨五把、箩筐五个、扁担五条、大锅一口,蓆子、铺草由筑路处发给,自带被子,以便休息,做工期限二十天即回家生产…… 涉县第九区区公所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五月十八日“为筑路民工增资由”向所属村长下达的《命令》(图2):顷接县府命令,筑路民工自四月二十三日起(阴历三月十五日)每日工资改为六斤小米为标准(按土方计算),为了照顾农忙收麦、下种、到五月二十八日停工…… 经过抗日战争洗礼,勤劳朴实的涉县人民以战天斗地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用肩膀将数万立方的黄土,投入乱石岩至鸡鸣铺的峡谷中,为邯涉铁路铺平了道路,他们用汗水描绘出一幅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壮丽画卷。 邯涉铁路是以把太行山区兵工厂生产的枪支、弹药运往前线支援解放战争为主修建的一条战备铁路,每天开行数趟军列。 “兹派你村牲口30头,150箱,共重3750斤,于明天天不明到南关兵站(涉县南关是八路军129师后勤部驻地,笔者注)驮军火送到乱石岩(邯涉铁路上的一个站,笔者注)按时到,千万不得迟延。8月21日。”加盖“涉县第九区区公所”红色戳记。 涉县上偏凉村位于涉县城关,距乱石岩24.8公里,之所以把军火运到乱石岩,是因乱石岩至涉县段的铁路尚未修通。 每月运送的枪支、弹药数量未找到有关记载,仅知涉县西达兵工厂(亦称“刘伯承工厂”)每月生产能摧毁坦克、装甲车、碉堡和坚固工事的“七五”山炮弹6000发。 八区区长,你区西庄、偏村、杨家庄、东峧村、郭庄这五个村,从左权县石港村驮高级炮弹207箱,每箱36斤,送到武安磁山(邯涉铁路线上的一个站,笔者注),里数270里,请你速到县府报差米为要,此致、敬礼。付补会, 8.24日。 付补会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能调动五个村的民工以毛驴为工具从太行山西麓的左权县石港穿越太行山主峰,行程270里,将高级炮弹运到武安县磁山站,又直接通知八区区长到县政府报差米? 任职机关:军火站;姓名:付补会;性别:男;职别:站长;粮食42斤10两(当时斤、两为16进制);菜金42斤10两;津贴8斤;鞋子2.5斤;医药费5斤;公费10斤。 一个县长每月生活费用仅有92斤粮食。从民工每天工资5、6斤小米,到军火站站长、涉县县长的粮食和菜金数量可以看出,邯涉铁路是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修建而成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他们把一批批武器、弹药及时运往前线 邯涉铁路运送的弹药在淮海战役立功在江苏省徐州市淮海战役纪念馆的展厅中,陈列着一幅太行山区邯涉战备铁路建成通车后,部分工作人员合影。还有刘伯承司令员对邯涉铁路的评价:“边区人民修建的这条‘栈道’,传奇般的将黄色炸药运往淮海前线,若晚十分钟,炸药跟不上,黄维就会跑掉。” 这里,“边区”显然是指晋冀鲁豫边区;以在悬崖、峭壁上修建的“栈道”,比喻在太行山高山、峡谷中修建的邯涉铁路;“传奇般”形容、赞叹广大支前群众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和力量,将枪支、弹药运往前线,对淮海战役的胜利所做出的贡献。 黄维,国民党12兵团(也称“黄维兵团”)司令长官,中将军衔,之所以没有跑掉,是因他乘坐的坦克在逃跑中被我军用黄色炸药包炸毁。 1948年12月5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下达了《对黄维兵团作战总攻击命令》。12月6日,中原野战军(刘、邓大军)第九纵队组建突击队,河北赞皇籍战士李德银第一个报名参加,并担任突击队长,用黄色炸药包阻止敌人逃跑的坦克。打扫战场寻找黄维时,李德银与曾是黄维警卫员的马世汉、张克仁一直没找到黄维下落。黄昏时,他们看到从河边地堡里走出三个人,其中一个身穿呢子大衣、手提公文包,马世汉低声说:“队长,这个人是黄维。”顿时三人冲上去,用枪顶住黄维和两个士兵的头顶。黄维被缴械活捉,李德银立即报告了团长段成秀和旅长崔建功,不一会儿,崔旅长和段团长到现场把黄维押走。 李德银的老家河北赞皇县政府,收到了部队寄来的报功单,当地政府给李德银家挂上“人民功臣”匾额,安排唱戏三天庆祝。 从邯涉铁路开通到修复平汉铁路据《晋冀鲁豫边区交通史》一书记载:在不影响军运的前提下,邯涉铁路还开行了旅客列车和货运列车。旅客列车的车厢由户村铁路车厢制造厂制造,每节车厢40—50个座位,每列挂4至5节,日发一对,往返于邯郸至涉县间。货运列车以煤炭为主,从磁山站装煤,运往邯郸和涉县,运费按吨公里计算。 图7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30日,岩(乱石岩)城(邯郸城)乘车之规定的广告。规定客人、行李及货物的收费标准(当时乱石岩至涉县段铁路尚未修好)。 邯涉铁路修好通车后,部分筑路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又奉命投入修复平汉铁路邢台至安阳段的工程建设中。 邯涉铁路:新中国铁路管理人才的摇篮邯涉铁路在修建过程中,锻炼、培养了大批干部。领导修建邯涉铁路的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出任新中国首任铁道部部长;邯涉铁路东段筑路处主任王效斌、西段岩涉段办事处秘书主任耿振林,先后出任铁道部副部长;从这里走出并出任铁路局局长、副局长、党委书记、总工程师者多达30余人。 全国解放后,邯涉铁路几经技术升级改造,原来面目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在记忆中也逐渐消失,但其在修建过程中展现的白手起家、劈山开路、遇水架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铁路人的脑海中,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中,经代代传承,在现代铁路建设中不断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