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这些说法有什么依据,我比较认同“二野”老兵们的一个说法是:刘邓不可分,刘邓之间加不进一个“顿号”。 “进军大西南”的时候,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分别?担任中共西南局第一、第二、第三书记,刘伯承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贺龙、邓小平任副主席, 邓小平当时就说:“贺老总的名字里就有一条龙,是在大风大浪中闯出来的一条龙,刘司令员属龙,毛主席赞他是‘神龙下凡’,我比刘司令员小一轮,也属龙。” 刘伯承是誉满天下的“川中名将”,南昌起义的时候,刘伯承是“参谋团”的参谋长,红军时期,刘伯承长期担任中央军委、中国工农红军的总参谋长。 那个时候,刘伯承一度被霸道、任性?的李德顾问?“撸”掉了总参谋长职务,等毛主席恢复了话语权之后,毛主席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足智多谋的刘伯承官?复原职。 刘伯承与邓小平初次相识于1931年,邓小平当时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初次在开会时相见的?时候?,刘伯承就给邓小平留下了“忠厚、诚挚、和蔼”的印象。 由于平常不在一起工作,刘伯承对邓小平的印象不太深,直到邓小平遭“左”倾路线打击,被撤销职务之后,刘伯承才注意到了受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的邓小平。 因为张浩病重回延安休养,邓小平调任129师政委,从那个时候开始,刘伯承与邓小平正式成为了“搭档”。 从此以后,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与邓小平前后共事长达13年,在血雨腥风中,两个人合作融洽、优势互补,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我党、我军涌现出了几对着名的“搭档”,比如“朱毛”、“陈粟”、“林罗”、“陈谢”。 相比之下,除了“朱毛”之外,“刘、邓”这对“搭档”的合作时间最长,彼此之间的“磨合”也最彻底,关系更融洽。 刘伯承、邓小平麾下的许多战将都这样形容两位首长之间的关系:“刘邓”就是“刘邓”,“刘”和“邓”两个字之间就没有一个“顿号”。 熟悉刘邓首长的同志们都知道,这是两位首长工作时的“常态”,谁在什么时候当“主角”,谁在什么时候当“配角”,根本不需要商量、讨论。 作为军事主官,刘伯承司令员的讲话干脆利落,他用三言两语简单阐明了决策依据,然后就向各部队一一布置了具体任务。 朋友们有没有一种体会,每当召开会议的时候,经常会有那么一位(或几位)“招人嫌”的领导,他们在会议上喋喋不休,说得都是套话、官话、空话、重复的话。 所以,邓政委没有重复强调刘司令员的命令,他的补充发言简明扼要,拢共只有几?句话:“无条件服从战略要求,克服一切困难;严守党的政策,严明军纪!” 曾经与“刘邓”配合多年的老参谋长李达将军说:“刘邓配合天衣无缝,小平同志只管大事,只要刘司令员在,什么作战计划、军事部署,细节问题小平?同志一概不管”。 大家都知道,与旧军队相比,人民军队强调“党指挥枪”,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政治委员都有最后的决定权。 《亮剑》中的李云龙脾气暴躁、桀骜不驯,在新政委赵刚到任之前,李云龙跟前几任政委都搞不好关系。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军政首长之间的配合是个“大学问”,如何做到“和谐”、步调一致,考验的是当事者的素质和气度,还有?一些?技巧?和?方法?。 刘伯承与邓小平的配合堪称“楷模”,李达将军说:“在一些大事上,刘邓首长有时候也会有不同意见,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他们都能够通过商量达成一致。” 周总理曾经这样评价过“刘邓”,周总理说,“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同志是‘举轻若重’”。 “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相辅相成、互为支撑,这?是?两种?风格迥异的工作方法,“举重若轻”谈何容易,“举轻若重”也绝非易事。 “举重若轻”者,必须有大开大合的气度、洞若观火的敏锐和拨云见日的真功夫,必须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顺应大势、把握大局; “举重若轻”贵在“抓大放小”,既要看准方向、抓住重点,“四两拨千斤”,又不能当“开脱手车、当甩手掌柜”; “举轻若重”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它?贵在看得透、理得清,需要?有过人的耐力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既要拿捏好分寸、掌握好火候,又不能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那样的错误。 “刘邓”搭档,他们都发挥了各?自的长处,一个“举重若轻”,一个“举轻若重”,他们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方法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 周总理曾说:“从愿望上说,我更欣赏‘举重若轻’,但我做不到这一点,我在工作上常常是‘举轻若重’”。 1942年,日军对八路军129师及其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为了打破被动局面,“刘邓”一度兵分两路,各自为战。 邓政委率部出发当日,刘伯承师长一直牵挂着邓小平政委的安危,每隔一段时间,刘伯承师长就会向作战科、机要科询问邓政委所在的位置。 机要员在那里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电报码,刘伯承师长站在机要员身后,目不转睛地盯着译电纸上的每一个字。 看完邓政委安全已经通过白晋线的电报,刘伯承师长才长吁一口气说:“邓政委平安无事,我也可以去睡一会儿了”。 1947年12月上旬,“刘邓”决定采取内线与外线配合的作战方针,按照计划,刘伯承司令员将率领主力部队北上。 在此之前,“刘邓”两位首长已经聊了好几天,分兵后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类似问题他们都仔细研究过,也都设想好了预案。 刘伯承翻身上马,一面走,一面吩咐身边的参谋人员:“记住,必须按约定的时间与邓政委取得联系,邓政委那里有任何情况都要向我报告。” 此后每一天早晨,刘伯承司令员每天早上都会首先询问邓政委的消息,每次问的都是同样的问题:政委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敌情有没有变化? 每次遇到艰难抉择的时候,邓小平政委都会坚定地与刘伯承司令员站在一起,与刘伯承司令员同挑重担、共担责任。 久而久之,全军官兵不再把“刘邓”区分开来,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刘邓”就是一个人,刘司令员的命令就是“刘邓”的命令,邓政委的指示就是“刘邓”的指示。 接到会议通知之后,正在外地疗养的刘伯承元帅立即赶回北京参加会议,因为眼疾复发,刘伯承元帅刚到北京就住进了医院。 为了保护刘伯承元帅,邓小平向毛主席建议道:“伯承同志今年66岁了,身体又有病,能不能不要参加会议了?” 可是,向来顾全大局的刘帅谢绝了小平同志的好意,7月10日那天,他执意来到怀仁堂,并在两名护士的搀扶下艰难地走上了主席台。 看到老态龙钟、颤颤巍巍的刘帅,台下1000多个将军全体起立,向他们尊敬的刘伯承元帅敬礼、致敬。 在大会检讨中,刘伯承把许多问题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让台下的将军们感慨万千,许多将军伤心落泪。 此后,小平同志在多个场合谈到这次会议,1980年国庆节前夕,小平同志公开表示:“‘反教条主义’是有失误的,伯承同志是有委屈的,他不应该受到那样的批评。” 小平同志还说:“当时有人对我说,‘二野’打仗主要靠你,我向毛主席说,那个说法完全没有根据,没有伯承同志,我这个政委担不起那样的重担。” 小平同志是最先到达这里的中央领导人,他向刘伯承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然后久久凝视着这个可敬的老战友、老搭档。 “刘邓”是两个伟大人物的结合体,他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刘邓”之间加不进一个“顿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