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全志科技人工智能首席专家林建文在演讲中说,我们会非常关注和对接国际主流的大框架,支持大生态,但同时也希望构建一个行业小生态。他认为人工智能是百行百业的时代特征,每一个行业,包括它的产业链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所以我们希望基于行业构建一种人工智能的小生态,在重点发展端侧SoC的同时也会兼顾边缘端。 科大讯飞智能硬件生态总监张良春分享了科大讯飞对AI技术及芯片行业的一些看法,他表示, 目前AI计算架构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要实时,二是可靠,三是隐私安全。 张良春认为,分布式混合架构在未来或许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分布式混合架构在本地端收集数据,并进行AI计算,无论是人脸、语音、图像等都在本地处理,这样会更可靠、稳定、实时、安全。本地处理过的数据进行脱敏进入云端,云端处理主要进行数据挖掘,进行趋势预测,进行群体行为的预测分析,以及未来本地端模型的迭代替换。 安创加速器副总裁英语霏从产业、生态和合作三个角度分享了开放创新生态系统如何助推中国的创业。她表示,安创加速器背靠Arm,在产业方面,更多聚焦在硬科技领域,尤其是芯片这样的硬科技领域、在AI和IoT领域,安创借助产业资源,通过产业赋能,加速创新技术更快的产业化落地;在生态方面,安创加速器一方面依托Arm生态,专注于技术,另一方面,安创本身非常注重加速器自身的能力建设,依托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行业的战略资源库,目前安创已与众多的企业达成合作,如投资机构、大企业和政府园区,安创将通过这些资源与Arm生态本身的一些资源形成一个联动和互补,以强势的行业资源支撑这些项目落地。在合作方面,安创希望打造一个产业闭环平台,链接创新创业企业与行业标杆大企业,推动创新技术落地。 旷视科技产品市场总经理沈瑄在演讲中介绍了公司最核心的技术——brain++神经网络,沈瑄说,基于brain++在云边端三个各自适配的,因为网络层数不一样,适配层级也不一样,所以在云边端有三种神经网络,基于这三种神经网络,分出两个大的技术核心模块。一方面是基于人脸识别方面的算法,另外一方面是基于机器人方面的算法。基于这些算法,把它应用在了核心的设备,产品上,这些产品我们落地到最核心的三台大的生产线,个人消费终端,像手机、汽车等等行业;城市大脑,做一些政府的公共安全项目;供应链的IoT,主要是新零售前面的门店和后面的仓储的智能产品的应用。 引力互联创始人&CEO夏东明在演讲中表示,大量不需要联网,但对实时性、安全性以及边缘计算速度要求较高的场景催生了大量的AI边缘计算芯片需求。例如构建城市大脑,让所有红绿灯未来受一个云控制,但是假如城市的光缆被挖掘机挖断了,那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所以我们要让终端,每个红绿灯要有自我的决策化的能力,同时更强的时效性。 耐能技术总监陈云刚在演讲中说, 现在是智能物联网3.0时代,1.0是蜂窝网络,设备连到服务器上去,通过智能手机的APP来控制,总体感觉智能性稍微弱一些,2.0现在比较主流,智能化比较高。我们希望3.0把智能设备嵌入到终端设备里面,设备本地实时做推理,因为每个设备都有智能的功能,相互之间可以协作,比如用现存网络的服务器去控制各个设备,终端设备只是被动的服从,通过去除中心化,达到算力共享。 知存科技创始人王绍迪向与会观众介绍了知存存算一体智能语音芯片。他表示,存算一体提供一种可能,相当于我们可以把语义理解、语音识别整个大型学习网络都在用低功耗的方式实现出来。我们发布的第一款,第一代存算一体语音芯片,有2兆的神经网络,功耗只有300uA,运算中不需要运算单元做辅助,在一代芯片中包含两款,一款是处理器的方式,另外一款适合语音识别的应用,包括里面支持模拟和多路麦克风输入,从深度学习功能来看,芯片可以跑2兆的神经网络,在端侧语音识别当中,又可以同时跑大规模的降燥网络。 |